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探讨
摘要:公共资金的绩效审计是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文章从我国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和现状入手,深刻分析了目前开展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难点,提出了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资金;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微观审计和深入分析,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流失等重大问题,对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财政资金损失、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审计机关成立初期,曾经探索过适合国情的效益审计路子,90年代以后审计机关主要开展的是“合规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审计,审计署在2006-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时提出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目前审计机关的大量资源仍集中用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领域,关于绩效审计(审计机关目前仍使用“效益审计”一词)是作为进行探索的高层次的目标来提出的。国家审计机关虽然开展了一些带有绩效审计色彩的“效益”审计工作,目前“绩效审计”未形成一种机制,对公共绩效审计问题讨论者多,实践者少。
二、目前我国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国外开展绩效审计已经20-30年了,他们的绩效审计建立在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上,如政府预算管理相对成熟、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政府职责相对明确等。而效益审计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的,因而其开展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难点。
(一)对绩效审计的认识欠缺
长期以来,我们所进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都是重在揭露问题,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对如何把握效益审计缺乏科学、宏观、精确的定位。我国理论界对绩效审计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认为经济效益只是对于企业领域而言,而对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不存在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审计也就无需进行绩效审计。另一种认为我国会计基础等原因导致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真实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会妨碍真实性审计。
(二)公共财政制度尚未建立
按照市场失灵理论,政府的活动范围应限于公共领域。但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共财政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政府职能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组织经济建设,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还很大。公共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政府审计对财政收支的效果性审计力度不够,重点仍集中在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方面,这也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效益评价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
由于国家审计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行业、部门、单位和城镇居民,各项资金的效益实现过程和表现形式不同,使得效益审计评价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尺度难以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考核指标。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四)目前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制约绩效审
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探讨
点击下载
上一篇:会计职业判断对财务信息影响探析下一篇: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浅析
本文2010-08-18 10:07:3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79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