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新发展 强村富民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974下载196次收藏
   京郊郑各庄村现有576户、1450口人,村域面积4332亩。
 
    近年来,郑各庄村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得实惠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己任,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兴企强村,富裕农民”的发展之路。
 
    一、“兴企强村,富裕农民”的创新举措
 
    1998-2008年,郑各庄村自有资产从3600万元增加到35亿元,增长96.2倍;经济总收入由3500万元提高到20.65亿元,增长58倍;可支配利润由350万元提高到2.78亿元,增长78倍;上缴税金由33万元提高到8300万元,增加250.5倍;农民人均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33000元,增加9.6倍。不仅让村农民演变成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工人,并且带动6000多当地农民就业。与此同时,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回顾这些年的发展,我们主要在“创新”上做文章。
 
    (一)观念创新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做保证,为了避免无序建设,1996年,郑各庄村请来专家,依据首都发展总体规划,针对我村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特征和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制定了《郑各庄村21世纪生态庄园》的远景规划,将郑各庄村4332亩村域划分为生活居住、文化教育、科技产业、休闲产业等四大板块,并且把目标锁定在10-15年内。
 
    当该规划出炉时,郑各庄村杂乱无章的环境引起了一些非议,特别是对郑各庄村建设“生态庄园”的概念产生质疑。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说,郑各庄村的村民们有自己的心路,并坚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首先是从改善村庄的基础环境做起。1998年3月,郑各庄村拉开了旧村改造的序幕,引导村民搬迁上楼,人均居住面积由原来的23平方米增至70平方米,增加了3倍。每家至少有一套房子对外出租,既改善了的生活住居环境,又开辟了增收渠道。村民的住宅用地由1050亩减少到250亩,优化了资源配置。为了留住人才,我们还建了一部分产业配套房,用于安置院校教师和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并对幼儿园及中、小学校进行了改造,完善了水、电、气以及银行、邮局、超市等公共设施,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分类站,还引进了公交车。这是我们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迈出的坚实的一步。在建新村的过程中,我们对规划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特别是通过对外投资置换,完成了农业用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为郑各庄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用事实证明了我们的能力。
 
    (二)体制创新
 
    1996年宏福集团成立时,我们将本村集体所有的经济实体以及人力、土地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创立了以村为基础,以集团为经营主体“村企合一”的经济运动体系,实现了村级经济企业化。通过不断探索,建立了以党总支为核心的党总支、村委会、集团董事会“三位一体”的决策机制。减少了内耗,提高了效率。形成了村、企“两池蓄水”,党总支、村委会、集团董事会“三马拉一车”的有利发展局面。特别是村级班子的相对稳定,为郑各庄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制度创新
 
    为了理清村、企之间的产权关系,维护村集体的利益,1999年我们对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企业法人控股、村委会为第二大股东,农民为自然人的有限责任制。每年的股份分红,企业用于滚动发展,村委会用于公益设施建设和维护,自然人兑现分红。产权清晰了,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村集体和村民的权益也得到了保证。自产权制度改革以来,股份分红始终没低于15%,目前农民人均持有7万元的股份,2008年人均股份收益超万元。与此同时,为了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逐步完善了村内福利保障制度,2008年农民人均从村集体获得的养老、医疗、工龄、农龄、教育以及水、暖、天然气等福利的现金收益达5100多元。
 
    (四)机制创新
 
    1985年,郑各庄村生产队解体,1600亩耕地分田到户,农机俱、牲畜、马车等生产资料也全部卖给了个人,集体经济处于瘫痪状态。特别是由于种地成本逐年提高,每亩地的年纯收入只有200-300元,部分村民把土地交给村委会,另一部分村民则因担心以后的生路,宁可撂荒。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创新发展 强村富民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