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摘要: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潮流给绍兴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绍兴发展应有效避免不利的极化效应,充分利用其积极的辐射作用。通过提高资源的可获得性,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绍兴主导产业竞争力等方式,转变思想,加强政府统一有序的规划,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突破口,积极发展绍兴生产性服务业。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参与区域分工、国内分工、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成正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绍兴经济发展的辉煌与不断提高的对外经济依存度直接相关,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节能减排压力飙升的约束下,在纺织产业生产利润不断降低的困难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趋势给绍兴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选择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是加快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潮流与绍兴发展的新机遇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都市经济圈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区域发展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近年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都市经济圈主要有: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以杭州为核心的杭州都市经济圈;以宁波为核心的宁波都市经济圈;以金华、义乌为核心的金义都市经济圈等。在现有的城市规模、交通、产业等约束下,这些都市经济圈与绍兴形成了或强或弱的连接关系。比如上海、杭州、宁波与绍兴的发展日益密切,对绍兴有积极的辐射作用,也有不利的极化效应。极化效应体现为核心城市利用自身优势造成对周边地区优质要素的吸附,对周边的发展具有弱化作用。
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的是辐射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向腹地转移;核心城市要素的溢出。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逐渐丧失,引起部分人才、资本、技术向周边地区迁移。
这两种效应哪个更大,取决于核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腹地城市所采取的战略举措。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使绍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能为企业和居民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绍兴发展的机遇
1、降低要素的流动成本,提高资源的可获得性。一体化带来的交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顺畅,使上海、杭州的科技、信息、金融、人才等要素向生活成本较低、生活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要素价值提升的近距离城市流动,从而消除了绍兴企业发展的高级要素瓶颈。
2、利用融入都市经济圈的契机实现绍兴大城市的目标。以绍兴都市区整体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既可以避免省域城市群规划将上虞中心城市纳入余慈都市区的可能,又可以接受杭州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通过市场的力量防止上虞“脱绍入甬”。同时以绍兴都市区整体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还可以弱化浙江省强县扩权的推进对绍兴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削弱,整合绍兴市域资源,做大绍兴中心城市区,提升绍兴城市竞争力。
3、有效承接上海和杭州的产业转移。(1)有利于承接杭州的产业转移。杭州第三产业增长势头迅猛,绍兴第二产业增长强势,说明杭州产业结构正在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迈进,杭州将有部分第二产业需要转移出去,绍兴可以承接杭州转移出来的部分产业。(2)通过杭州有效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产业转移的方式是有序进行的,总是沿着梯度差较小的方向进行。在长三角经济圈中,上海为第一梯度城市,杭州为第二梯度城市,绍兴属于第三梯度城市。多个都市经济圈的存在使绍兴接轨上海的路径缩短,现实性增强。
4、有利于提升绍兴主导产业竞争力。绍兴市纺织业发达,但由于上游研发、设计滞后和纺机及其零部件生产相对比较薄弱,行业利润率较低,没有出现工业化中后期的利润分布向两端延伸的“微笑曲线”状。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发展为绍兴产业链衔接和延伸提供了机遇。
使上述机遇变为现实利益的前提和关键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视域下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绍兴优势产业的新定位
一个地区提供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地区则该地区在该种商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杭州和绍兴地价、房价差距较大,杭州的房价是绍兴的两倍,绍兴是距杭州最近的地级市。一体化发展,轻轨相连使两市车程缩短到15分钟左右,同城效应以及绍兴固有的文化城市优势及获得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奖等殊荣,使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参与区域分工、国内分工、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成正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绍兴经济发展的辉煌与不断提高的对外经济依存度直接相关,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节能减排压力飙升的约束下,在纺织产业生产利润不断降低的困难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趋势给绍兴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选择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是加快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潮流与绍兴发展的新机遇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都市经济圈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区域发展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近年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都市经济圈主要有: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以杭州为核心的杭州都市经济圈;以宁波为核心的宁波都市经济圈;以金华、义乌为核心的金义都市经济圈等。在现有的城市规模、交通、产业等约束下,这些都市经济圈与绍兴形成了或强或弱的连接关系。比如上海、杭州、宁波与绍兴的发展日益密切,对绍兴有积极的辐射作用,也有不利的极化效应。极化效应体现为核心城市利用自身优势造成对周边地区优质要素的吸附,对周边的发展具有弱化作用。
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的是辐射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向腹地转移;核心城市要素的溢出。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逐渐丧失,引起部分人才、资本、技术向周边地区迁移。
这两种效应哪个更大,取决于核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腹地城市所采取的战略举措。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使绍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能为企业和居民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绍兴发展的机遇
1、降低要素的流动成本,提高资源的可获得性。一体化带来的交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顺畅,使上海、杭州的科技、信息、金融、人才等要素向生活成本较低、生活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要素价值提升的近距离城市流动,从而消除了绍兴企业发展的高级要素瓶颈。
2、利用融入都市经济圈的契机实现绍兴大城市的目标。以绍兴都市区整体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既可以避免省域城市群规划将上虞中心城市纳入余慈都市区的可能,又可以接受杭州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通过市场的力量防止上虞“脱绍入甬”。同时以绍兴都市区整体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还可以弱化浙江省强县扩权的推进对绍兴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削弱,整合绍兴市域资源,做大绍兴中心城市区,提升绍兴城市竞争力。
3、有效承接上海和杭州的产业转移。(1)有利于承接杭州的产业转移。杭州第三产业增长势头迅猛,绍兴第二产业增长强势,说明杭州产业结构正在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迈进,杭州将有部分第二产业需要转移出去,绍兴可以承接杭州转移出来的部分产业。(2)通过杭州有效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产业转移的方式是有序进行的,总是沿着梯度差较小的方向进行。在长三角经济圈中,上海为第一梯度城市,杭州为第二梯度城市,绍兴属于第三梯度城市。多个都市经济圈的存在使绍兴接轨上海的路径缩短,现实性增强。
4、有利于提升绍兴主导产业竞争力。绍兴市纺织业发达,但由于上游研发、设计滞后和纺机及其零部件生产相对比较薄弱,行业利润率较低,没有出现工业化中后期的利润分布向两端延伸的“微笑曲线”状。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发展为绍兴产业链衔接和延伸提供了机遇。
使上述机遇变为现实利益的前提和关键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视域下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绍兴优势产业的新定位
一个地区提供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地区则该地区在该种商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杭州和绍兴地价、房价差距较大,杭州的房价是绍兴的两倍,绍兴是距杭州最近的地级市。一体化发展,轻轨相连使两市车程缩短到15分钟左右,同城效应以及绍兴固有的文化城市优势及获得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奖等殊荣,使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点击下载
上一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唐山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下一篇:论及时有效沟通及其管理
本文2010-08-18 10:07:2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74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