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果兴农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摘要:静宁县果品产业是国扶贫困县在反贫困中探索培育出的一项“兴农富县”的支柱产业。文章就当前该县果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思考,提出提升全县果品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果品产业;调查思考;县域经济;发展
静宁县果品产业,是崇尚科学,求富思变的静宁人民在“苦甲天下”的立地条件下,探索培育出的一项“以果兴农,以果富县”支柱产业。现已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成为贫困地区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地方工业、城镇化建设和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静宁县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静宁县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静宁果品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经济效益日趋凸显。
(一)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至2008年底达60.2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0.8%,挂果园达到22.5万亩。建成7个果园化专业乡和60个果园化专业村。户均果园面积达到6.5亩,人均1.3亩。2008年果品总产量达23万吨,产值4亿多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果品商品率达90%,优果率6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二)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
围绕果品产业,建成通达果汁、常津公司、恒达纸箱等27家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建成大型气调冷藏保鲜库21处,年贮藏能力15万吨,占2008年全县果品总产量的65.3%,加工转化能力达7万吨,年贮藏、加工、转化增值3.2亿元。
(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静宁县成立了县果业局,县果业服务中心和绿色果业协会,各级各类专业协会32个。建成静宁苹果网和静宁苹果采购网,制定了《静宁县果品产业质量标准体系》,集果品生产管理、科技指导、信息服务、品牌推介、贮藏营销为一体的稳定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建成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
(四)品牌效应凸显,营销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创汇不断扩大
“静宁苹果”以其个大、色艳、质脆、味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极耐贮藏运输等诸多优点,先后拥有4张国家级名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基地)和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县、全国兴果富农工程建设果品产业发展百强示范县),获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静宁苹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县果品公司、常津公司等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近5年先后向俄罗斯、东南亚、欧盟果品高端市场出口果品10758吨,创汇700多万美元。
二、制约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由于中南部乡镇农民从果品中得到了实惠,南部12乡镇果园面积达到30.9万亩,果园亩收入2万元以上;产业效益较好。西北部5乡镇因地域差异和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果产业仅为3.8万亩。全县南部与北部,乡、村、户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从建园开始,苗木从外地调入,质量差异大,品系不纯。加之近年来由于红富士苹果市场收购价格持续走高,主产区果农受市场利益驱动,将原栽植时已搭配的秦冠等授粉树改接成红富士树种,造成大面积挂果园授粉树种严重不足,座果率低,影响到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县果业主要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业协会在标准化生产、病虫防治、科技指导、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等方面的职能发挥不到位。产、运、贮、销一体化组织体系不健全,果品从采摘到贮藏处于户产户卖、马路市场购销,难以有效对接国内、国际市场。
(四)产业化体系薄弱
标准化生产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病虫害预测预报等相关体系不完善。在标准化生产实施过程中,一些农资经营大户、产业协会组织,在利益驱动下,推销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中禁止的高毒、高残农药、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灾害性天气及病虫害预警防御能力不强,难以及时预测预报。据统计,2004-2007年,全县由于强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果品直接经济损失达1.98亿元。
关键词:果品产业;调查思考;县域经济;发展
静宁县果品产业,是崇尚科学,求富思变的静宁人民在“苦甲天下”的立地条件下,探索培育出的一项“以果兴农,以果富县”支柱产业。现已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成为贫困地区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地方工业、城镇化建设和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静宁县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静宁县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静宁果品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经济效益日趋凸显。
(一)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至2008年底达60.2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0.8%,挂果园达到22.5万亩。建成7个果园化专业乡和60个果园化专业村。户均果园面积达到6.5亩,人均1.3亩。2008年果品总产量达23万吨,产值4亿多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果品商品率达90%,优果率6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二)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
围绕果品产业,建成通达果汁、常津公司、恒达纸箱等27家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建成大型气调冷藏保鲜库21处,年贮藏能力15万吨,占2008年全县果品总产量的65.3%,加工转化能力达7万吨,年贮藏、加工、转化增值3.2亿元。
(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静宁县成立了县果业局,县果业服务中心和绿色果业协会,各级各类专业协会32个。建成静宁苹果网和静宁苹果采购网,制定了《静宁县果品产业质量标准体系》,集果品生产管理、科技指导、信息服务、品牌推介、贮藏营销为一体的稳定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建成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
(四)品牌效应凸显,营销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创汇不断扩大
“静宁苹果”以其个大、色艳、质脆、味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极耐贮藏运输等诸多优点,先后拥有4张国家级名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基地)和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县、全国兴果富农工程建设果品产业发展百强示范县),获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静宁苹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县果品公司、常津公司等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近5年先后向俄罗斯、东南亚、欧盟果品高端市场出口果品10758吨,创汇700多万美元。
二、制约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由于中南部乡镇农民从果品中得到了实惠,南部12乡镇果园面积达到30.9万亩,果园亩收入2万元以上;产业效益较好。西北部5乡镇因地域差异和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果产业仅为3.8万亩。全县南部与北部,乡、村、户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从建园开始,苗木从外地调入,质量差异大,品系不纯。加之近年来由于红富士苹果市场收购价格持续走高,主产区果农受市场利益驱动,将原栽植时已搭配的秦冠等授粉树改接成红富士树种,造成大面积挂果园授粉树种严重不足,座果率低,影响到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县果业主要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业协会在标准化生产、病虫防治、科技指导、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等方面的职能发挥不到位。产、运、贮、销一体化组织体系不健全,果品从采摘到贮藏处于户产户卖、马路市场购销,难以有效对接国内、国际市场。
(四)产业化体系薄弱
标准化生产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病虫害预测预报等相关体系不完善。在标准化生产实施过程中,一些农资经营大户、产业协会组织,在利益驱动下,推销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中禁止的高毒、高残农药、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灾害性天气及病虫害预警防御能力不强,难以及时预测预报。据统计,2004-2007年,全县由于强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果品直接经济损失达1.98亿元。
坚持以果兴农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点击下载
上一篇:试论创新型城市战略模式下一篇:浙江经济转“危”为“机” 力促社会稳定
本文2010-08-18 10:05:47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8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