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带研究综述
摘要:产业带在整个区域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带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文章仅就国内外关于产业带建设方面的研究做一文献综述,以产业带内涵的厘清为基础,系统论述并评价了产业带研究的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
关键词:综述;产业带;空间演化
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大的支撑骨架,这种支撑骨架不是一、两个特大城市所能构成的,必须由实力强大的产业带支撑。它因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可以有效地以非均衡增长的方式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产业带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典型形式,是生产部门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形成的较为广泛的生产力的空间组织形式。产业带在经济活动空间的过程中形成,是进行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重要单元。作为区域的一种空间经济实体,产业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和支撑骨架,在区域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通常都是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轴”。因此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内部结构的调整、外部结构的拓展等都对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产业带在19世纪工业革命已经出现,首先出现在英国铁路和运河沿线,后来在欧洲西北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出现了产业带,所以对这一经济现象的关注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美国学者德吉尔(s.degeer)于1927年在早期出现的“工业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带”的概念,以主要工业中心的联系为依据,强调工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及其连续性,可视为产业带或经济带概念的最先研究者。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者佩罗克斯(f.perroux)在《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1950)和《略论发展极的概念》(1955)等著述中提出“增长极”理论,初步奠定了产业带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学者werner sombart提出“生长轴”理论,认为新的交通干线将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吸引作用,使产业沿交通干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带。20世纪60年代末,c.f.j.卫贝尔提出了城市系统走廊理论与经济带相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沙利文(e.c.sullivan)通过研究城市交通走廊,提出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沿线经济开发作为整体系统规划的思想。德格(l.d.degeer)和佩林克(j.pae )提出“发展轴”理论,认为发展轴是在技术经济上适应一个巨大经济空间有效运行且由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所组成的地理单元。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面临经济衰退和外贸巨额逆差的情况下,开展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poter)对全球竞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1980-1990年间,连续发表了《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术》、《竞争优势——创造和维持优良绩效》、《国家竞争优势》等3部著作。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创立了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把产业聚集和产业带作为一个概念来处理。经过后来一系列的发展,产业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产业带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对于产业带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关于产业带概念的界定等依然存在着分歧。产业带研究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晚,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初期。陆大道(1984)提出“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被看作是我国学者研究产业带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众多场合提到或运用产业带、产业密集带、经济带或经济走廊等概念,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沿线、沿江和沿海等许多不同类型的产业带研究。国内对于产业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
(一)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产业带概念的界定不大统一,我国学者对产业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主要论著有:陆大道的《区域发展及其空间联系》(1992);费洪平的《产业带空间演化的理论研究》(1993)、《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1994);郭振淮等的《论产业密集带》(1995);张文尝
产业带研究综述
点击下载
上一篇: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变迁理论下一篇:混沌科学的发展研究综述
本文2010-08-18 10:05:4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6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