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性措施
摘要:近几年私人银行在我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从私人银行的经营理念、产品开发到服务还都处在“试验田”的状态,其间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私人银行进步发展的瓶颈。文章旨在指出我国现阶段私人银行发展困难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私人银行;建议策略;制约瓶颈
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正式提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代理客户进行有关的投资和资产管理运作综合委托投资服务。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逐步转换,改正了重“公”轻“私”,重“批发、大户”轻“零售、个人”,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的不正确理念。另外,根据营销理念的“二八法则”,私人银行这块大蛋糕便成为业界争相追逐的对象。然而随着近来渣打银行、星展银行与投资者的对峙,以及种种让千万富翁变“负”翁的事件,再次暴露了现阶段私人银行发展的不足,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一、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引导客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集聚了大批富裕人士,据最新发布的《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高达3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人民币,我国超级富翁数量已排在亚太地区首位。而且预计2009年我国的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人民币。这样的背景,无疑为我国银行机构开办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正如图1所示,这些被业界称为高净值人群的客户,却对私人银行知之甚少,很多人即便认识也存在着误区。除此之外,在我国,大量的富人还是以持有现金、不动产以及投资股票为主(如图2所示),导致其很少去接触私人银行业务。一方面,中国人传统的文化中“藏富不露富”的习惯使然,另一方面,对客户经理和管理财富能力的不信任也是原因之一。至此,无论是私人银行自身从完全空白,到出具规模是一个认识、学习、实践的过程,市场环境和改变客户对私人银行认知的培养同样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要引导客户的相关观念的提升,却是商业银行细水长流的工作,仅靠打一、两个广告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加强对客户细分的工作力度,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核心思想
客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多种多样的,有的客户追逐高风险、高收益,而较保守的客户期望在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如果私人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连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都达不到,更不要谈去识别客户的需求进而创造和引导客户的需求了。私人银行的基本特点便是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而非标准化、大众化的产品服务。传统的客户细分是按照资
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性措施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5:28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2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