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力评估体系
摘要:文化特质的变化即文化运动,文化力是推动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力是内驱力和外驱力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渠道传输的合力,这3者与文化力的评估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将以这种关系为基础来构建文化力的评估体系。
关键词:内驱力;外驱力;文化渠道;文化力;评估
一、文化力内涵
物理学中,任何事物运动状态的改变都是力作用的结果,(这点可以拓展到文化领域,但两个力的性质完全不同)由于文化运动是事物运动状态的改变,从而可以推出文化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力的作用产生了文化的运动。进而推论出,力的作用越大,文化运动越剧烈。
文化力可能来自于以下4个客体:自然、个体、文化内部和其他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自然在文化的脊背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它对文化的作用不能称为文化力。其他的力,我们可以按照其是否与文化运动有关将其分为:相关力、零和力。零和力可能产生于文化之间,也可能具有文化力的内涵,但由于其和为零,这与我们评估文化力的目的相悖,对它的评估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相关力,我们按照其对文化的作用方向分为:内驱力和外驱力,内驱力即来自于文化内部或其他文化的阻碍文化运动的力,外驱力即来自于文化内部或其他文化的推动文化运动的力。
内驱力和外驱力是两种来自于文化内部或其他文化的可以推动文化运动的力。我们将这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称为文化力。
二、评估文化力需要界定的3个要素
(一)文化基体
所谓文化基体就是文化所产生的母体。自然和人是文化的基体,但这里的人必须拆分为个体属性的人和群体属性的人,因为文化的产生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个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这里的群体并非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某种文化特质而形成的个体集合,为了区别其他形式的群体,我们称之为文化因子。这里的个体即文化因子的原始态或个量,我们称之为文化原子。这样,文化基体就有:自然、文化原子、文化因子。
(二)文化力产生的条件
文化力产生需要以下条件:文化因子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只能是人;文化载体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的覆灭,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力。文化因子要有运动的内在需要,并且外来文化因子能够满足这种需要;正需要即外驱力,负需要即内驱力。要有实现力的作用的渠道;这是内驱力和外驱力相互作用的媒介,没有它即使有再多的需要,文化力也无从谈起。只有3者都具备的情况下文化的运动才能成为可能。
(三)文化力的量
由于文化力是内驱力和外驱力通过文化渠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但内驱力和外驱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他们有着不可公量性。因此,文化力是一个相对的力,而非绝对的力,我们无法为量化文化力做一个参照系。但是可以找到内驱力、外驱力、渠道与文化力的关系。并通过对比求得文化力相对的量。
为了求得它们相互关系,我们先假定渠道和内驱力是定值,由于外驱力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力,因此它与文化力成正比例关系。再假定渠道和外驱力是定值,由于内驱力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力,因此它与文化力成反比关系。最后假定内驱力和外驱力是定值,它们的作用决定于渠道的通达性,因此渠道与文化力也是正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3者之间的关系如下:文化力=(外驱力/内驱力)*渠道。
三、文化因子特性分析
这个世界需要满足以下3个假设:
假设一:文化原子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外来文化因子满足自身需要的层次和程度来选择是否脱离原有文化因子。扩大到文化因子就是文化因子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是否改变自身的文化特质。
假设二:人们的意识中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行动方式,而规避有风险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对原有方式的依赖会越来越强。即在不受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文化因子都会走向强化,不会自我弱化。
假设三:任何文化因子都有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欲望,即不存在完全封闭的文化。
现实生活中,这3条假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仍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人类中也有精英人物,也
构建文化力评估体系
点击下载
上一篇: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下一篇:浅谈现代居住区环境生态化设计
本文2010-08-18 10:05:2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41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