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沪郊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推广条件和基础
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 刘娥苹
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副校长 张国明
摘要:文章以沪郊同一区内的两个宅基地置换试点村为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对宅基地置换的推广条件和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沪郊;农村宅基地;置换;推广条件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个集中”的战略决策,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某区委区府启动了区内两个试点村的宅基地置换工程。
一、同一区内两个试点村宅基地置换比较分析
同一区内两个试点村的宅基地置换产生了一个相同的结果:农民集中居住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为国家节余了大量耕地,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但宅基地置换推进与当地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休戚相关。这两个村的宅基地置换在几个重要方面还存在异同,这也正是造成各自进度差异和影响置换效果的关键之处。
(一)发展模式和基本态势不同
发展模式和基本态势是决定一个村经济发展速度、村级经济实力、村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和制约宅基地置换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1、区域发展定位不同:a村长期以来处于该区的偏远地带,主导产业是农业,现纳入该区“现代农业园区组团”的发展定位;b村隶属于上海市闻名的古镇,现纳入该区“古镇旅游组团”的发展定位。
2、工业化程度不同:a村以农业为主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其工业化程度较低;b村由于毗邻镇中心,工业化程度较高。
3、置换之前的社会保障不同:a村部分农民享受农保,部分被征地农民享受镇保,其他农民都没有解决镇保;b村由于工业化征地的需求,绝大部分农民已经获得了镇保。
4、劳动力就业不同:a村工业化程度不高导致非农就业有限;b村因处于沪浙交界点,并紧靠镇中心区,劳动力转移有空间。
(二)村级经济实力和村民收入不同
a镇a村总人口3126人,置换前,村级可支配收入为56.6万元(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为5200元(2003年);置换后村级可支配收入为136万元(200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9800元(2008年)。b镇b村总人口1802人,置换前,村级可支配收入为100多万元(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为7419元(2003年);置换后,村级可支配收入为200万元(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为11300元(2008年)。
以上数据显示,无论是置换前还是置换后,a镇a村的村级经济实力和村民收入远低于b镇b村,尽管置换后a镇a村的农民既可以从原有土地上每年获取亩均5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收益,还可以在农场内打工挣钱,或者进城打工,有了工资性收入,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村民收入不稳定,仍然不如b镇b村的经济实力。
(三)当前生活现状不同
1、基本生活状况的差异。a村属于该区的偏远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后,原先依赖于土地的大量劳动力由于年龄因素无法转移,同时原来的包括农民房前屋后栽种蔬菜、养殖禽类等庭院经济收入不复存在,但集中居住后的成本增加了,平均每户比原来新增加开支300元左右,一些农民的生活质量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而且,由于地方政策的规定和财政限度,农民所期待的“土地换保障”未能实现,置换房屋的完整产权也尚未落实,村民由于镇保问题集访事件突出,这是该村宅基地置换产生的最大后遗症。b村由于邻接工业化进程较快的镇中心,受城市化辐射较大,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在镇区打工,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另一方面,工商业发展对农民原有住房的需求增大,农民私自搭建房屋用于出租,农村的土地资源已逐步转向土地资本,而且农民的镇保因工业发展征地得到解决,没有后顾之忧,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宅基地置换仅能改善生活环境,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进行宅基地置换的兴趣不大。
2、置换房屋状况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包括房屋质量和结构。a村置换村民入住新房后发现房屋存在渗水等严重质量问题,b村小房型太少,都是大房型,希望能拥有两套以上小户型房屋的村民抽签在后只能有一套大房型房屋,有的村民还需要自己贴补装修费,因此在抽签换房时有怨言。
总体上,a村宅基地置换虽然进度较快,但后遗症比较大,村民集访突出,b村宅基地置换虽然条
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副校长 张国明
摘要:文章以沪郊同一区内的两个宅基地置换试点村为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对宅基地置换的推广条件和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沪郊;农村宅基地;置换;推广条件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个集中”的战略决策,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某区委区府启动了区内两个试点村的宅基地置换工程。
一、同一区内两个试点村宅基地置换比较分析
同一区内两个试点村的宅基地置换产生了一个相同的结果:农民集中居住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为国家节余了大量耕地,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但宅基地置换推进与当地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休戚相关。这两个村的宅基地置换在几个重要方面还存在异同,这也正是造成各自进度差异和影响置换效果的关键之处。
(一)发展模式和基本态势不同
发展模式和基本态势是决定一个村经济发展速度、村级经济实力、村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和制约宅基地置换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1、区域发展定位不同:a村长期以来处于该区的偏远地带,主导产业是农业,现纳入该区“现代农业园区组团”的发展定位;b村隶属于上海市闻名的古镇,现纳入该区“古镇旅游组团”的发展定位。
2、工业化程度不同:a村以农业为主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其工业化程度较低;b村由于毗邻镇中心,工业化程度较高。
3、置换之前的社会保障不同:a村部分农民享受农保,部分被征地农民享受镇保,其他农民都没有解决镇保;b村由于工业化征地的需求,绝大部分农民已经获得了镇保。
4、劳动力就业不同:a村工业化程度不高导致非农就业有限;b村因处于沪浙交界点,并紧靠镇中心区,劳动力转移有空间。
(二)村级经济实力和村民收入不同
a镇a村总人口3126人,置换前,村级可支配收入为56.6万元(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为5200元(2003年);置换后村级可支配收入为136万元(200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9800元(2008年)。b镇b村总人口1802人,置换前,村级可支配收入为100多万元(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为7419元(2003年);置换后,村级可支配收入为200万元(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为11300元(2008年)。
以上数据显示,无论是置换前还是置换后,a镇a村的村级经济实力和村民收入远低于b镇b村,尽管置换后a镇a村的农民既可以从原有土地上每年获取亩均5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收益,还可以在农场内打工挣钱,或者进城打工,有了工资性收入,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村民收入不稳定,仍然不如b镇b村的经济实力。
(三)当前生活现状不同
1、基本生活状况的差异。a村属于该区的偏远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后,原先依赖于土地的大量劳动力由于年龄因素无法转移,同时原来的包括农民房前屋后栽种蔬菜、养殖禽类等庭院经济收入不复存在,但集中居住后的成本增加了,平均每户比原来新增加开支300元左右,一些农民的生活质量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而且,由于地方政策的规定和财政限度,农民所期待的“土地换保障”未能实现,置换房屋的完整产权也尚未落实,村民由于镇保问题集访事件突出,这是该村宅基地置换产生的最大后遗症。b村由于邻接工业化进程较快的镇中心,受城市化辐射较大,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在镇区打工,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另一方面,工商业发展对农民原有住房的需求增大,农民私自搭建房屋用于出租,农村的土地资源已逐步转向土地资本,而且农民的镇保因工业发展征地得到解决,没有后顾之忧,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宅基地置换仅能改善生活环境,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进行宅基地置换的兴趣不大。
2、置换房屋状况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包括房屋质量和结构。a村置换村民入住新房后发现房屋存在渗水等严重质量问题,b村小房型太少,都是大房型,希望能拥有两套以上小户型房屋的村民抽签在后只能有一套大房型房屋,有的村民还需要自己贴补装修费,因此在抽签换房时有怨言。
总体上,a村宅基地置换虽然进度较快,但后遗症比较大,村民集访突出,b村宅基地置换虽然条
试析沪郊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推广条件和基础
点击下载
上一篇:应对金融危机 促进农民增收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发展策略
本文2010-08-18 10:05:0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36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