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变化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943下载260次收藏

    摘要:纵览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不管合作的方式和结构如何,合作始终是聚集力量、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不同阶段的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管理经营组织,总体上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新中国建设以来,合作社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由于管理方式、职责和性质的不同,合作社在各阶段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变化;专业合作社
 
    农村的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现代化的重头戏,任务艰巨,情况复杂,难度系数大。农村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全国现代化的水平。农村现代化建设包括很多方面,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精神文化、生态等等。建国以来,农村经济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农民衣、食、住、行、娱的水平不断提高,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纵览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不管合作的方式和结构如何,合作始终是聚集力量,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不同阶段的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管理经营组织,总体上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新中国建设以来,合作社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由于管理方式、职责和性质的不同,合作社在各阶段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
 
    从1953年开展合作化运动至1958年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之前,这是合作社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建国初期,为了消灭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巩固工农联盟,1950-1952年,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我国推行并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存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终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得到了土地的农民群众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土改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翘首以盼的心理需求,也树立了党和新生政权的威信,有利于农村基本生产的恢复,有利于社会形势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巩固。从长远发展而计,农业上不去,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则都将会受到制约,更何况,冷战时代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严重不利。
 
    要想实现现代化,抓农业促工业,这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建国和发展的基本方略。土地改革的过程中,问题迅速出现,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建设发展,新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个体农民,增产有限……互助组还不能阻止农民卖地”,部分懒散之人以及不善于经营的农民开始变卖土地,农村中重现土地剥削的现象。为此,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倡导和组织农民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根本好转,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迫切地摆在了党和国家的面前,生产能力低下的个体农业很有可能成为国内资本主义要去占领的地盘,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将会受到自然瓦解的威胁,缓慢发展的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封锁的需要。1953年,党和政府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1953年到1956年,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时代。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建成之后的大约两年时间里,主要是巩固建立合作社的成果。
 
    这时我国的合作社,实际上是一种政经合一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根据《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合作社应该在国家经济计划的指导下独立地经营生产”。“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青年团和妇女联合会的协助下,进行政治工作”。它不仅是执行国家政策计划的农村行政组织,又是农业生产经营集中管理人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运动的集中生产和管理有利于降低风险,减少开支,开源节流,生产有序,农业的发展减小了因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农业原料,为国家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由于职权集中,职责不明,调度不灵,计划单一,农村经济畸形发展,直接导致人民生活畸形和物质的匮乏,导致人民对政府的高度依赖,从而降低了农民创造的热情和活力。虽然表面上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上层集中管理,实际上却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压力。另外,在长期的和平时代,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加上农业技术的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负担越来越沉重,合作社困难重重。
 
    探索建设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是铁律,合作社遇到困难是理所当然的。总体而言,建立合作社,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合作社的建成,初步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成。同时,农业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从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变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