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与现代英语教学
摘要:如何能把英语教学工作搞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关心的一个问题。文章旨在探讨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习得、语言输入、降低情感因素等假设,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探讨英语教学的方法,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习得与学得;语言输入;情感过滤
一、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当今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从不同的方面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近30年来,第二语言的多面性和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论(lad)的影响下,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察理论),并在其著作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对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本质提出了5种假设:
(一)习得与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者有两种获取语言的能力内化目的语的方式。一是通过“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natural learning)”,即无意识地构建语言体系获得语言能力的方式。二语习得者通过自然习得,以无意识的方式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语言能力也随之提高。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儿童才具备自然习得语言能力,而krashen在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证明: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习得的能力。二是“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学得是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学得者完全意识到其在学习第二语言,他们通过努力,有目的地学习和讨论有关规则。
(二)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习得者需要有比其现有水平更高的语言输入。假定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为“i(input)”,则其理想的输入应为“i+1”。即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要超出其现有的水平,他们明白其中的大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需要做出努力,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如“i+2”,也不能接近其现有水平,如“i+0”,只有稍高于“i”,即“i+1”,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一假设教我们怎样习得,回答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这在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三)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这是关于不同的情感与非母语习得关系的假设。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因为二语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者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krashen把情感因素分为3类:动力:动力大的学生学得更多;自信心:自信心强的学生习得更多;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由于成年人情感过滤能力强于儿童,故输入效果低于儿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从而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出效果的保证。
(四)监察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从区别语言的习得与学得的角度出发,此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引导学生开始用第二语言来表达。只有靠“习得”才能培养起语感,才能流利地、顺畅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而语言学得只能起到监控(monitor)的作用,即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这种监控可以发生在说或写的之前或之后。这一假设设定学习的结果能够对语言的准确性有一定的监督功能,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习得与学得;语言输入;情感过滤
一、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当今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从不同的方面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近30年来,第二语言的多面性和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论(lad)的影响下,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察理论),并在其著作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对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本质提出了5种假设:
(一)习得与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者有两种获取语言的能力内化目的语的方式。一是通过“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natural learning)”,即无意识地构建语言体系获得语言能力的方式。二语习得者通过自然习得,以无意识的方式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语言能力也随之提高。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儿童才具备自然习得语言能力,而krashen在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证明: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习得的能力。二是“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学得是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学得者完全意识到其在学习第二语言,他们通过努力,有目的地学习和讨论有关规则。
(二)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习得者需要有比其现有水平更高的语言输入。假定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为“i(input)”,则其理想的输入应为“i+1”。即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要超出其现有的水平,他们明白其中的大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需要做出努力,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如“i+2”,也不能接近其现有水平,如“i+0”,只有稍高于“i”,即“i+1”,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一假设教我们怎样习得,回答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这在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三)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这是关于不同的情感与非母语习得关系的假设。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因为二语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者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krashen把情感因素分为3类:动力:动力大的学生学得更多;自信心:自信心强的学生习得更多;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由于成年人情感过滤能力强于儿童,故输入效果低于儿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从而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出效果的保证。
(四)监察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从区别语言的习得与学得的角度出发,此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引导学生开始用第二语言来表达。只有靠“习得”才能培养起语感,才能流利地、顺畅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而语言学得只能起到监控(monitor)的作用,即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这种监控可以发生在说或写的之前或之后。这一假设设定学习的结果能够对语言的准确性有一定的监督功能,
二语习得理论与现代英语教学
点击下载
上一篇:数学多媒体教学误区及对策探讨下一篇: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评估系统的现状及改革
本文2010-08-18 10:04:28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26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