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优做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动态化和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经营环境,施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要想在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优做强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努力提高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和能力,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施工企业;新形势;做优做强
施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当前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诚信经营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动态化和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经营环境,尤其是面对日益规范健全的国内建筑市场环境,企业要想在白热化的市场比拼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做优做强,努力提高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和能力。在新的形势下,要做优做强施工企业,有必要提高对强优企业的认识,深刻分析做优做强企业的必要性,从而思考和探讨做优做强企业的途径和方式。
一、对强优企业的认识
综观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的强优之路,可以得出“强优企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三新、三强、两好”:一是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管理有新手段。这“三新”涉及企业在发展理念、经营策略和管理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优势突出,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市场开拓能力强,有健全的经营网络,拥有持续的市场占有率。四是经营管理能力强,有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手段。五是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六是企业文化氛围好,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度。
以上“强优企业”的“六大基本特征”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四大目标、八个字”,即做好、做大、做强、做久。做好,产品才有美誉;做大,规模才有实力;做强,财务才有底气;做久,企业才有价值。做好的3类指标是服务好、质量好、形象好;做大的3类指标是大市场、大流通、大生产;做强的3类指标是收益率、人均率、占有率;做久的3类指标是科研投入力、知识产权力和危机管理。可见,企业要做强,既要立足于做好、做大,更要着眼于做优、做久。否则,“强”无根基,“强”不长久。
二、对做优做强企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做优做强是企业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力量、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远远领先于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形成尤其如此。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75%的跨国公司集中在发达国家,95%的研发投入集中在发达国家,而90%的高科技人才也集中在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实力比我国具有明显的优势。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和对建筑业3年保护期的逐步终结,也随着业主对承包商的技术、管理和融资等方面要求的提高,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范围及规模步入了快车道。目前,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企业为主要方式,进入我国的产业已从第一、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推进,其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国家政策鼓励的产业、基础工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如金融、市政、港口、地铁、轻轨、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这些建筑商经在华多年经营,已逐渐熟悉了我国的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也随之得到优化升级,在我国实行资本、经营扩张已成爆发之势,对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二)做优做强是企业应对民营企业挑战的迫切需要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优势,在建筑业中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民营经济逐步有了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代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的提法,使我国的民营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1998年中期以后,为了更好地解决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的问题,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启动民间投资,活跃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在近年来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目前其产值已占我国建筑业总量的半壁江山。据悉,建筑业规模和效益全国第一的浙江,
施工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优做强
点击下载
上一篇:论企业文化的四种力量下一篇:次贷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
本文2010-08-18 10:04:1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23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