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的科学发展观知识内涵的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管理越来越成为研究发展的新视点。科学发展观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内涵。发展是硬道理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内涵,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三个代表确立了发展的硬内容、软环境和评价标准,科学发展观指出了实现发展的核心和方法,就是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构成了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发展观;素质
一、引言
目前,全国上下正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而当今社会正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管理越来越成为研究发展的新视点。如果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揭示了知识在促进发展中的动力功能,“知识就是财富”则揭示了通过知识管理,实现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集成发展而产生的效益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民族的知识财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内涵,会产生基于认识飞跃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
二、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1967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探讨知识隐性特征的基础上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知识作为无形资产在企业运作中产生价值的过程,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知识,达到组织目标。20世纪70年代中期,不少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实践,并经此保持其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90年代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积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实践加快了众多理论问题的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多重、多元反馈,进一步完善了知识管理的框架。知识管理的框架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存储、识别和共享、创造和来源、编码和转化、扩散和应用、整合和集成、价值与实现等。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倾向于知识共享、信息系统、组织学习、智力资本管理、绩效管理和加强。
知识管理的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知识管理”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迎来知识经济或后工业经济时代。2000年被确认为知识管理年。
要进行知识管理必须明确知识的含义。从一般意义上说,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它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并被应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按照知识所表示的内容把知识定义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原理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即技能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即人际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也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类知识即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在实际中,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进行知识管理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人。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知识创造和传播离不开人的参与。欧洲知识管理的资深专家斯威比认为,企业的利润将越来越明显地来源于3种无形资产:企业富有专业素质的员工(人力资本),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关系资本)以及企业内部流程和工具(组织资本)。未来企业经营的重点就是要将目光放在如何挖掘和充分运用这些无形资产上来,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
三、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内涵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它是在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得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江泽民同志把发展与执政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以来,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在总结了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从理论上讲“发展是硬道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科学发展观知识内涵的分析
点击下载
上一篇:广西国营雅长林场工程建设监理对策初探下一篇:浅析企业自主管理
本文2010-08-18 10:04:1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22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