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34下载163次收藏
    摘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创办科技企业,在促进自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文章指出了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现存的弊端,从而为科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校办企业;产权;管理体制;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创办科技企业,在促进自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校办企业产权关系不顺,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制不规范等,影响了高校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校办企业现存的主要弊端,从而为科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现状分析
 
    高校校办企业的主体是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大型企业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密切结合,共同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办各种形式的高技术产业。”此后,高校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也随之兴起,涌现了一大批备受社会关注的高校科技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复旦复华、西安交大开元等。在社会上不仅起到了示范作用,对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从整体上看,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极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科技产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与其所属高校自身的规模与水平极不相符。究其原因,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因素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管理体制问题,即按高校事业职能式管理组织设计的高校科技产业管理组织形式不适应现阶段高校对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股份制企业进行管理。
 
    (一)产权不清
 
    1、产权归属不清。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校办企业的资产一般都未经过法定登记、评估,资产归属缺乏合法手续。校办企业在初始运营时,除学校直接投资外,其他运营资本都是通过集资或筹资等渠道取得的,这部分运营资本的产权属性模糊,造成产权归属不清晰。企业对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都未经过量化或货币化的评估界定,造成学校无形资产流失。高校与企业之间产权关系不清,企业实质上是代表高校开展经营活动的“二级法人”,并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盈利归高校所有,亏损由高校承担,高校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校企之间是一种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
 
    2、产权结构单一。高校校办企业大都是高校全资企业。据统计,全国高校以学校事业法人身份全资创办的企业占高校企业总数的87.93%。这种高校为单一投资主体的产权结构,存在许多弊端:高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如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倒闭或者破产,高校将蒙受很大损失;企业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较深,缺乏面向市场、追逐利润的价值取向;高校对企业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主要是对高校及其领导负责,难以负起应对市场的责任。
 
    3、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高校全资企业存在产权所有者缺位。对于谁是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及其代表,应有哪些责任、权利、义务,都不明确,也未落实,这是影响校办企业运营效率的体制性原因。
 
    (二)权责不明
 
    从高校角度看,一方面希望企业走向社会,扩大经营,赚取利润,为高校事业发展增加收入。为此,高校不断向企业下放权力,出台激励措施,用以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的扩大,高校又十分担心由此带来的损失。现实中校办企业因经营不善,将债务包袱甩给高校,甚至把校长推上被告席的案例时有发生。基于此,高校又在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控制。高校用管理事业单位的方式管理企业,多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重大经营事项的决策权在高校领导,决策机制反映迟缓,企业人财物管理权分散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