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逆势之思,顺势之为
人性中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只看到好的,不注意不好的,结果会十分糟糕。这是常识。实际上,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还是在于能否把握自己,约束自己的贪欲,让自己善的一面得到张扬。那些干成一番事业的人,哪个不是善于为别人着想的?如果某个人极端自私自利,谁还愿意与他合作呢?孤家寡人又怎么能够干大事业呢?所以,大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是和人性自利作斗争者。这种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逆势之思,“逆”自我、自私而思考,从而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天地。与此同时,再审时度势,根据社会、市场的变化,沿着历史潮流的方向而动,这便是顺势之为。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一下“天下第一村”创业者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
一、吴仁宝逆势之思的特点
没有逆势,也就无所谓顺势。逆势中有顺势,顺时中有逆势。顺势比较简单,一般我们说随大流。逆势就有风险。逆势之思是逆向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吴仁宝就是一个能够在经营企业时,善于逆向思维,善于“反其道而思之”的企业家。
吴仁宝生于1928年,小时候读过私塾,后来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从22岁起先后做过村支书、乡长、江阴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兼任华西村村支书),1987年回到华西村任大队书记,并出任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在历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时在10个生产队基础上合并起来的华西村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史,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以“重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把一个“户户茅草房,家家吃米糠,土地不成片,一雨成汪洋”的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初步建成了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过,此时靠实干和抓生产出名的华西并不十分吃香,地区的领导因为拿不准吴仁宝的做法到底是否正确,为避免麻烦,曾发出通告:一不准到华西,二不准宣传华西,三不准介绍吴仁宝。
当然吴仁宝并不在乎。他并不是以当先进为目的,他说先进不先进是外界的评价,关键是自己一定要实事求是做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就在同一时期,吴仁宝却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道理,领着华西村悄悄地办了一个小五金厂,白天有领导和外人检查参观,厂子就关门息声,人下大田;检查参观的人一走,大家又回来加班加点。这个小厂子,一年为华西村创利30多万元。几年里,靠这笔钱,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从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还建成了当时连苏南大部分县还都没有的5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中小学,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为引子,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面对这场全国性的改革,以集体经济壮大起家的华西村怎么办?这又是一次重大抉择。
吴仁宝认为,中央政策的意图其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并且中央文件精神讲的很清楚“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说:“华西村现在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多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吴仁宝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这与众不同的逆势之思,不能不令人佩服。他为什么能够如此逆势而思呢?
二、吴仁宝敢于逆势而思的原因
 
一、吴仁宝逆势之思的特点
没有逆势,也就无所谓顺势。逆势中有顺势,顺时中有逆势。顺势比较简单,一般我们说随大流。逆势就有风险。逆势之思是逆向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吴仁宝就是一个能够在经营企业时,善于逆向思维,善于“反其道而思之”的企业家。
吴仁宝生于1928年,小时候读过私塾,后来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从22岁起先后做过村支书、乡长、江阴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兼任华西村村支书),1987年回到华西村任大队书记,并出任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在历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时在10个生产队基础上合并起来的华西村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史,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以“重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把一个“户户茅草房,家家吃米糠,土地不成片,一雨成汪洋”的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初步建成了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过,此时靠实干和抓生产出名的华西并不十分吃香,地区的领导因为拿不准吴仁宝的做法到底是否正确,为避免麻烦,曾发出通告:一不准到华西,二不准宣传华西,三不准介绍吴仁宝。
当然吴仁宝并不在乎。他并不是以当先进为目的,他说先进不先进是外界的评价,关键是自己一定要实事求是做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就在同一时期,吴仁宝却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道理,领着华西村悄悄地办了一个小五金厂,白天有领导和外人检查参观,厂子就关门息声,人下大田;检查参观的人一走,大家又回来加班加点。这个小厂子,一年为华西村创利30多万元。几年里,靠这笔钱,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从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还建成了当时连苏南大部分县还都没有的5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中小学,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为引子,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面对这场全国性的改革,以集体经济壮大起家的华西村怎么办?这又是一次重大抉择。
吴仁宝认为,中央政策的意图其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并且中央文件精神讲的很清楚“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说:“华西村现在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多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吴仁宝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这与众不同的逆势之思,不能不令人佩服。他为什么能够如此逆势而思呢?
二、吴仁宝敢于逆势而思的原因
 
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逆势之思,顺势之为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2:3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195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