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经济学视角下的都市村庄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975下载193次收藏

    摘要:都市村庄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小城镇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大城市,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秩序,冲击了城市原有的利益格局,引发、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与问题等现象中,带有过渡性质和自下而上制度创新特征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
 
    关键词:都市村庄;经济学;社区;城市
 
    市场深化改革、对外经贸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4.9%,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正从以乡村为主的社会转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转型期。在此期间,新旧制度的转换、碰撞、磨合、更新是必然发生的现象。
 
    一、都市村庄的经济成因
 
    都市村庄就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小城镇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大城市,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秩序,冲击了城市原有的利益格局,引发、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与问题等现象中,带有过渡性质和自下而上制度创新特征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形成基础和机制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于社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特别是向大中城市流动迁移以及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特定城乡人口、土地、管理的政策和制度。这种形成基础和机制固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学视角下的都市村庄只是其中的一个审视角度。
 
    (一)二元制结构,包括二元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二元的土地所有制结构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户口迁移、粮食供应、就业安排、福利保障等方面严格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国家通过非商品交换的内部分配体制下的工资和低消费,来获取城市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通过直接获取除农民基本生存消费之外的几乎全部农业剩余来保证城市工业所需的低价原材料,从而保证了加速工业化需要的原始积累。但在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完成工业原始积累后的现代文明,但农民在城乡就业、城乡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根本政策仍没有改变,仍固化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因而存在城市中的农村。另外,都市村庄中城镇和农村的土地制度,形成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差异明显的城市土地使用的二元结构。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一方面是根据都市村庄人口增长预测,划出后备宅基地;另一方面,土地开发方将其征用村镇土地按一定的比例作为“村镇经济发展用地”返还,由村镇自行开发。征地补偿主要采取货币补偿形式,征地后的开发建设,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大多只考虑项目本身。对于客观存在的村落,更是出于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的考虑而避之唯恐不及。在这种种因素作用下,都市里的村庄便成为城市用地包围下的孤岛,并成为一种问题被积累下来。
 
    (二)以村籍为边界的高收入和高福利的支持
 
    随着政府不断调整城市的规划,扩充城市区域空间,并把城郊的农村也纳入统一的规划,使农村土地大幅升值,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包括社保和医疗保障,部分村庄村民还享有分红的继承权。在这种特殊的区位中逐步形成了一批不劳动、不经商的“食利”阶层,饱受福利浸润的村民不会轻易放弃已有的既得利益,再加上不愿意迁离本土思想的影响和政府安抚政策不到位、不落实,致使都市村庄依然存在。
 
    (三)都市村庄的非正式经济体制外的强化
 
    都市村庄里的村民房屋为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口提供了居住的场所。出租房屋是都市村庄中失去土地、文化技术素质不适应城市要求的村民最重要收入来源。村民最大化地利用了土地价值,通过增加楼层来扩充其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并最大限度地挤占了公用街道的“空域”,导致都市村庄里的“握手楼”愈演愈烈,以至于成为积重难返的都市村庄问题。
 
    二、都市村庄的利益冲突
 
    都市村庄的改造不同于城市中的旧城改造,村庄中有宅基地、自留地以及工业用地,有祖房、新房及出租房,有合法产权以及违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析经济学视角下的都市村庄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