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级畜牧业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和规划刚要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10-08-03浏览:2920下载121次收藏

***畜牧业“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和规划刚要  

   

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安排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州畜牧业发展实际和现状,特提出我州畜牧业“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和规划纲要如下。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全州畜牧业发展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发展全局,紧紧围“农民收入增长、畜牧产业增效”两个目标,按照“突出优势,集约发展,提高质量,创建品牌,培育市场,延长产业,提升效益”的总体要求,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主导,规模养殖户为主体,抓龙头企业、建养殖基地,突出发展商品肉猪、肉牛、肉羊、禽及禽蛋五大产业;进一步健全畜牧科技推广、动物防疫体系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全州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努力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大转变和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刚要。  

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准确性决定着全州畜牧业的发展趋向和发展目标。为此,通过切实开展调研和征各单位意见,我们初步形成了以“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布局”、“动物防疫及防疫体系建设”、“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州出栏肉猪715万头,年均递增5%;出栏肉牛32万头,年均递增8%;出栏肉羊50万只,年均递增10%;家禽出栏5000万羽,年均递增12%;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75万吨、8万吨、4.5万吨,年递增6%、 10%和10%;畜牧业产值达101亿元。进一步加大高标准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高标准养殖示范点及规模养殖户的建设力度和扶持力度。建立起比较完整有效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重大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监测预警、防控和应急反应能力,使全市动物疫病控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98%以上、规模场及养殖小区达到100%;免疫标识佩带率达到100%;免疫抗体有效保护率达到或超过省业务部门的基本要求;炭疽、狂犬病、羊痘、牛出败、羊梭菌性疾病、兔瘟、猪肺疫、猪丹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等实行因病设防,进行区域性免疫。详细生产目标见附表一。  

(二)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产业布局:  

按照红河州南北两大发展区域的特殊条件和区位优势等特点,把畜牧业内部定位成五大优势产业,划分六个产业带,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协调发展。  

1、肉猪产业。优化猪群结构,增加群体数量和产品总量,主攻出栏率、商品率,加快商品肉猪和优质仔猪基地建设,完善良种猪扩繁体系,提高供种能力和品种质量,建成泸西、开远、建水、个旧、蒙自五个优质商品仔猪生产基地,形成建水、石屏、开远、弥勒、泸西、个旧、蒙自、屏边昆河沿线优质外向型肉猪产业带。“十二五”末,全州实现肉猪出栏715万头,外销400万头,生产优质仔猪600万头,平均出栏率达到163%,生猪产值71.5亿元。  

2、肉牛产业。充分利用州内能繁母牛群体数量大,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肉牛冻精改良,种草养畜,秸秆青贮氨化调制技术,以半放牧半舍饲为主要养殖方式,积极推行繁殖生产山区分散大群体,坝区集中育肥上规模的商品生产方式,努力提高肉牛出栏率和优质肉牛比重,建成泸西、弥勒、开远、建水、石屏、元阳、红河肉牛产业带。“十二五”末,全州出栏肉牛32万头,出栏率27%,肉牛产值达到7亿元。  

3、肉羊产业。充分发掘我州肉羊畜种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本地黑山羊,开展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以及品种异地交换杂交改良,不断扩大群体数量,主攻出栏率。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建成泸西、弥勒、开远、建水、红河肉羊产业带。“十二五”末,全州实现肉羊出栏50万只,出栏率73%,产值达到2.5亿元。  

4、家禽及禽蛋产业。以专用蛋肉鸡,本地鸡、麻鸭、肉鹅生产为重点,建成开远、个旧、蒙自、泸西、建水禽蛋基地和石屏、建水肉鸭、肉鹅基地,形成家禽及禽蛋产业带。南部边疆六县和内地部分山区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形成果林地,疏林地特色家禽养殖产业带,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十二五”末,全州实现年出笼家禽5000万羽,专用蛋鸡养殖存笼700万羽,禽蛋年产量8万吨,家禽及禽蛋产值达到18.5亿元。  

5、奶产业。引入新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培育和壮大个旧乍甸乳业、多喝奶乳业和红河云牛乳业加工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内部实力和产业牵引力,带动奶源基地建设。加快高产奶牛良种繁殖改良,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牛奶产量和加工技术水平。高度重视奶山羊发展,积极开发山羊奶制品,建成个旧、弥勒、石屏、泸西奶牛产业带。“十二五”末,全州奶牛存栏1.25万头,奶类总产量4.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3.2亿元。  

发展重点:  

1、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上,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禽和奶等产业,努力增加牛、羊、禽、奶在畜牧业中的比重。  

2、在畜牧产品加工上,做强做大奶类加工,大力发展肉猪、肉牛、肉羊、禽等精深加工,创立发展有影响力、上档次、销售旺、市场占有率高的畜牧产品知名品牌,增加加工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  

3、在畜牧生产方式上,加快发展机械化、集约化、自动化、标准化程度高的蛋禽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生猪、牛、羊、肉禽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加规模养殖在畜牧养殖中的比重。  

4、在产业化经营上,引进和扶持发展集产、加、销、贸为一体的畜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身份合法、运转正常、服务力强、诚信度高的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三)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力度。  

动物防疫是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关系我州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巩固和发展畜牧业成果的重要工作,也是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是全面推动红河畜牧新发展的关键。  

1、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防控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加强基本建设,建立起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手段先进、指挥灵活、反应快捷的州、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网络,健全一整套有效监测、控制、预防和快速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使动物疫病防治、检疫、监督、监测手段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动物防疫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2、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  

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动物强制免疫法律制度,明确政府、政府部门在强制免疫工作中的责任,有效形成“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格局。强化养殖者强制免疫义务,加大对拒绝免疫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动物防疫法》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依法防疫的意识。实现由政府行为向法制行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动物防疫由单纯的畜牧工作向社会性的工作转变,将防疫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真正实现依法治疫。要加强调研,科学配置,适当增加州、县、乡三级动物防疫人员编制,招聘兽医技术人员,加强兽医技术服务力量。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工作程序,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预警预报应急机制,做到有预测、有预警、有预案。要成立应急预备队伍,加强演练,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情况。要做好疫苗、消毒药品、诊断试剂、防护用具等应急物资的储备。一旦疫情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果断扑灭,杜绝疫情扩散传播,维护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2)建立动物防疫投入机制,保障动物防疫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各县市政府必须将动物强制免疫、疫病监测、扑杀、消毒、基础设施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应急物资储备、技术培训、防疫监督人员的事业经费等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畜牧部门上缴财政的检疫平衡调节费全额返回给畜牧部门,作为开展检疫监督工作经费,确保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助标准,减少养殖户损失。要建立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制度。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要认真测算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任务量和工作强度,把村级动物防疫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和村兽医防疫员意外伤害保险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待遇,村防疫员待遇每人每月提高到500元,原则上不低于200元。  

(3)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提高动物防疫综合水平。  

加强州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州级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建设。州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兽医技术支撑机构,负责全州动物免疫计划的实施,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动物产品安全、兽药、饲料相关技术检测工作。州级动物疫病防控人员原则上不少于35人。二是加强州级动物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州级动物卫生监督所,作为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着全州动物防疫监督、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饲料监管等执法督导工作。州级动物卫生检疫监督人员原则上不少于15人。  

加强县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县级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建设。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兽医工作技术支撑机构,承担动物免疫计划的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诊断、动物产品安全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等工作,为兽医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提供保障和依托。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人员原则上不少于20人。二是加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具体负责动物防疫监督、检疫与动物产品的安全和兽药、饲料监管等行政执法工作。县级动物卫生检疫监督人员原则上不少于25人。  

加强乡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着区域内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等公益性职能。要进一步稳定、壮大乡级动物防疫队伍,原则上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不少于5人,最少不能少于3人。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实施的主体力量。要科学配置村级动物防疫员,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要设立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禽饲养量大、散养比例高或者交通不便的地方,可按防疫工作的实际需要增设。要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责任。进一步量化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任务,细化质量标准,明确考核指标,保证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进度具体、要求严格。要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定期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村级动物防疫的工作开展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报酬补贴挂钩。坚持人员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监督管理办法,规范村级动物防疫员行为。  

(4)强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  

强化州级兽医实验室建设。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生物安全和技术质量等认证、认可,逐步建成标准实验室,提高诊断、检测、生物安全、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的监控能力,提高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的追溯能力。  

强化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办公、实验室、检疫室、监测室、疫苗贮藏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改善配备化验、疫病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疫、防疫冷链系统等仪器设备。  

强化乡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中央、省、州、县四级财政分级投入的办法,完善乡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检疫、化验、疹疗、疫苗贮藏室等基本工作条件。重点强化公益性功能,必须配置防疫、检疫、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急需的兽医仪器设备,切实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  

强化村级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改善村防疫员的工作条件,有效提高村级动物防疫服务功能。加强村兽医室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州每个村委会建立1个村兽医室。要统一标准,分期投入,每个兽医室建30 -50平方米 ,每个兽医室投入10万元。每个兽医室配备冰箱、疫苗冷藏包、兽医器械等相应的防疫冷链设备和仪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市级畜牧业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和规划刚要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