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继承、创新、发展的思考
一 地方志的继承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千百年来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在编修时间的跨度上,统治者奉行的是“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从古至今,志不绝修。每次编修,皇帝均要下诏书,“奉天承应,皇帝诏曰……”责成所统辖的郡、县编修地方志,并设立专门机构,配给专门经费,选配当地德高望重的“鸿儒名宿”编修地方志。并明确规定“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志的编修,是一个县级行政首长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封建社会中,一县之长(县令)在其任内主要是三件大事,即“办案、督粮、修志”,统治阶级流行一种说法,即“修志不修衙”,这怎么解释呢?因为封建社会的官吏,往往是三年一换,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如果说新县令到任,只忙于将旧衙署修茸一新,这得花费很多银子,投许多工时,等衙署修茸好了,自己的任期亦快满了,即将离任,或往上升迁,或致仕还乡。而往上升迁的希望,致为渺茫,必须是政声卓著,或须上下其手,钻营活动。而致仕还乡的则占大多数。而主持编修一部志书,既可为地方做了一件大好事,将当地的优秀文献保存下来,又可使自己美名流传。再者,修志一事又是上峰明令规定的硬任务,不可稍事懈怠。基于这种景况,县令们对编修地方志绝大多是十分重视的。在封建社会,编修地方志采取的是,县令亲自主持修志,县令对上一级——郡或道、州等负责,郡或道、州对督、抚负责,督、抚又对最高统治者——皇帝负责。这样一套由上至下,又由下至上的管理运行机制甚为严密,倘若其中有谁对修志一事敷衍搪塞或拖延懈怠,办事不力,那么将受到弹劾、朝参。正因为千百年来,无论改朝换代,移元改步,新旧统治阶级从皇帝到县令都非常重视编修地方志,因而保留大量优秀的地方文献,据有关史料载,迄今为止,我们现在所保留下来的正规地方志书有八九千种之多。这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地方文献,这些文献中虽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互见。但绝大部分还是真实地记录了当地当时的基本情况,这包括山川、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的真实概貌,这对后人研究借鉴过去的功过得失不无裨益,常言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另外,由于古代前贤的修志者,绝大多数是一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当地名宿,他们的道德文章,受人尊崇,他们均有较好的“志德”,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留下的著述如地方志等,一般都不会很差,我们在学习、继承他们的遗著时,只要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么,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再者,如上所述,古代编修地方志,由于各级统治者均非常重视,上上下下,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和管理机制,致使编修地方志能够较为顺畅地进行,亦才给后人留下这样多的志书,其数量真是汗牛充栋、蔚为大观。鉴于此,我们对于这样的重视程度,这样的管理运行机制,以确保志书的畅达编修,克期完成等等,我们是否值得反思、深究、继承?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笔者以为,这样重视的程度及其所运行的管理机制等,是很值得我们去大力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古代前贤的修志者,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道德风尚,有满腹的经纶、宏富的学识,这与他们严谨做学问的态度密不可分,他们自幼就在塾师严格的指导下,苦读、苦记、苦写,一生读书多,记诵广,可谓“皓首穷经”,这样做学问苦钻、苦学的风尚,难道不值得我们一个年轻学子去学习去继承发扬吗?回答亦当然是肯定的。我们正年轻,学识和见识还很有限,而我们现在正承担的第二轮编修地方志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现有的这点见识、学识及视野还差得很,那么,我们为要编修出一部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史、资政、教化”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就必须抓紧春光不放松,刻苦努力学习,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学习、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千百年来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在编修时间的跨度上,统治者奉行的是“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从古至今,志不绝修。每次编修,皇帝均要下诏书,“奉天承应,皇帝诏曰……”责成所统辖的郡、县编修地方志,并设立专门机构,配给专门经费,选配当地德高望重的“鸿儒名宿”编修地方志。并明确规定“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志的编修,是一个县级行政首长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封建社会中,一县之长(县令)在其任内主要是三件大事,即“办案、督粮、修志”,统治阶级流行一种说法,即“修志不修衙”,这怎么解释呢?因为封建社会的官吏,往往是三年一换,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如果说新县令到任,只忙于将旧衙署修茸一新,这得花费很多银子,投许多工时,等衙署修茸好了,自己的任期亦快满了,即将离任,或往上升迁,或致仕还乡。而往上升迁的希望,致为渺茫,必须是政声卓著,或须上下其手,钻营活动。而致仕还乡的则占大多数。而主持编修一部志书,既可为地方做了一件大好事,将当地的优秀文献保存下来,又可使自己美名流传。再者,修志一事又是上峰明令规定的硬任务,不可稍事懈怠。基于这种景况,县令们对编修地方志绝大多是十分重视的。在封建社会,编修地方志采取的是,县令亲自主持修志,县令对上一级——郡或道、州等负责,郡或道、州对督、抚负责,督、抚又对最高统治者——皇帝负责。这样一套由上至下,又由下至上的管理运行机制甚为严密,倘若其中有谁对修志一事敷衍搪塞或拖延懈怠,办事不力,那么将受到弹劾、朝参。正因为千百年来,无论改朝换代,移元改步,新旧统治阶级从皇帝到县令都非常重视编修地方志,因而保留大量优秀的地方文献,据有关史料载,迄今为止,我们现在所保留下来的正规地方志书有八九千种之多。这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地方文献,这些文献中虽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互见。但绝大部分还是真实地记录了当地当时的基本情况,这包括山川、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的真实概貌,这对后人研究借鉴过去的功过得失不无裨益,常言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另外,由于古代前贤的修志者,绝大多数是一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当地名宿,他们的道德文章,受人尊崇,他们均有较好的“志德”,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留下的著述如地方志等,一般都不会很差,我们在学习、继承他们的遗著时,只要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么,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再者,如上所述,古代编修地方志,由于各级统治者均非常重视,上上下下,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和管理机制,致使编修地方志能够较为顺畅地进行,亦才给后人留下这样多的志书,其数量真是汗牛充栋、蔚为大观。鉴于此,我们对于这样的重视程度,这样的管理运行机制,以确保志书的畅达编修,克期完成等等,我们是否值得反思、深究、继承?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笔者以为,这样重视的程度及其所运行的管理机制等,是很值得我们去大力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古代前贤的修志者,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道德风尚,有满腹的经纶、宏富的学识,这与他们严谨做学问的态度密不可分,他们自幼就在塾师严格的指导下,苦读、苦记、苦写,一生读书多,记诵广,可谓“皓首穷经”,这样做学问苦钻、苦学的风尚,难道不值得我们一个年轻学子去学习去继承发扬吗?回答亦当然是肯定的。我们正年轻,学识和见识还很有限,而我们现在正承担的第二轮编修地方志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现有的这点见识、学识及视野还差得很,那么,我们为要编修出一部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史、资政、教化”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就必须抓紧春光不放松,刻苦努力学习,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学习、
地方志继承、创新、发展的思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7-21 11:16:06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010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