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柳永词的风格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6-25浏览:2834下载205次收藏

论柳永词的风格  

   摘要:柳永是我国词坛上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也是宋词大放光彩时的集大成者。但在北宋时期,柳永词招来的几乎是一片斥责声,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勿庸置疑。本文试图从“旖旎柔靡、尽态描绘,通俗明畅、雅俗具蕴,清劲奇丽、文采风流,曲折委婉、沉沦气韵,景语如画、情景交融,声情相宜、音律谐婉,以赋入词、铺叙点染,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善用叠字、独创领字”九个方面,结合具体作品,浅析柳词风格。  

关键词:柳永词;旖旎柔靡;雅俗共赏;铺叙点染;情景交融;风格  

  

若说苏东坡是豪放词派的代表,那柳三变就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柳词淋漓尽致、情辞婉转,闪烁在宋词璀璨的星空里,光彩照人。古往今来,柳永的众多作品被人传诵把玩,奉为绝唱,这都取决于柳词突出的风格,下面就结合作品粗浅地谈谈柳永词的风格。  

  

一、旖旎柔靡、尽态描绘  

  

柳永词以市井生活、歌台舞榭和秦楼楚馆为题材,把漂泊生涯、旅中愁绪、颓废享乐、儿女情长都大胆而赤裸地写进词中,这就突破了五代以来保守而拘谨的词风,开创了旖旎抒情的作风。四库提要曾说:“盖词本是管弦冶荡之音,而柳所做旖旎近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矣!”可见旖旎近情之风。除此而外,他在歌妓情态上作了相当细腻的描写,使人不仅能从词中想象歌妓栩栩如生的模样,还能体会她们沦落的心情。如《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词以妓女口吻写成,描写他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并通过内心活动表现出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慕。词中以生动细腻的手法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妓女形象。开篇三句写春回大地,万紫千红,而这位妓女却并不因此而感到任何欢快,相反,她见“绿”而心情惨淡,见“红”而频添忧愁。次三句写红日高照,莺歌燕舞,是难得的良辰美景,而这位女主人公却怕触景伤情,故而拥衾高卧。不仅如此,她还肌肤瘦损,懒于妆扮。上片末三句揭示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至此,才发现上片用的乃是倒叙手法,结尾不仅解释了上片的三个层次,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直接抒发。下片承此,极写这位女主人公内心的悔恨之情和自我构筑的美好生活。她悔恨当初没把“薄情”锁家里;她憎光阴虚掷,没同“薄情”形影不离,“针线闲拈伴伊坐”。其实,她不盼“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只求“和我,免使少年光阴虚过”。  

柳永把歌妓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旖旎柔靡,缠缠绵绵。  

  

二、通俗明畅、雅俗具蕴  

  

柳词多为白描文字,所以市井小民皆可喜而歌之,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叶梦得《避暑录话》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指的就是柳永词的通俗,为大众所喜爱的现象。那么,柳词之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在艳情词中,表现如下:  

1、内容俗  

首先,柳词描写市井生活,毫不掩饰自己情场上的得意,甚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如《传花枝》:“连日疏狂,经岁延迁”。又如《玉蝴蝶》:“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殢人含笑立尊前。”  

柳永曾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把自己的这种风月生活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毫不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今一般酸腐文人为之瞠目乍舌。  

其次,柳词中对女子作世俗化的(色相的)、具体化的(有名有姓的)描写。如《木兰花》中的: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姿偏恃俊。  

酥娘一溺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  

再如《西江月》:师师生得艳治,香香于我多情。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挪,奸字心中箸我。  

前人写女性一般作理性化描写,不具体写某一个人,如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天,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位女主人公决非勾栏中的姐妹,而是洁身自好又孤寂慵懒的观念性女性形象。而柳永描写的却是其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某个歌妓。柳与她们不再是重帘深处难以捕捉的幽情蜜意,不再是只重精神寄托的理念爱慕,柳永笔下的男主人公就是风流才子自命的他,女主人公就是一个个具有各自真实面目的卑贱歌妓。  

2、审美情趣俗  

柳词迎合市民口味,对性爱作赤裸裸的描写。如:“偎香依暖,抱着日高犹睡。”“腻玉圆搓素颈”、“嫩脸粉腰”之语。  

同是俗词,冯延已与柳永不同,一个含蓄委婉,一个直露无余:  

冯:斗鸭栏杆独依,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柳:空万般思忆,争如归去睹倾城,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奇情。  

3、语汇俗  

在恋情词中,有许多词偏重于口头语,俚俗语。如《小镇西》: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颜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殢雪。分明似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言情道爱,本以含蓄为贵,而柳永却表现得尽而又尽,浅而又浅。  

柳永词并非一俗到底,也有很多雅的成分,对此,前人多有指出,且给予较高评价。如苏轼早就指出:“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那柳词的“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表现如下:  

1、内容雅  

羁旅行役、都市风光词多雅。  

前者如《满江红》: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此词上阕点出了“伤漂泊”的感情基调,下阕点出“伤漂泊”的具体内容“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和东坡“底事区区,若要为官去,樽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取闲中趣”(《蝶恋花》)同调,都是士大夫的典型心态,属典雅之词。  

后者如歌咏杭州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无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露。异日图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说此词流播金国,“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正是以淡雅取胜。  

2、情调雅  

有些词写失意文人的苦闷,有些词虽写女子的相思,也雅化了,不是面对面地写女性。如《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洒江天),用暮雨、霜风、残照、东流水写凄清的冷落秋意,这是作家悲苦心事的外化,含蓄而委婉。  

3、语言雅  

柳词中有许多点化前人的句子,也是有意雅化。如:读了《卜算子慢》中的“望断翠峰十二”,会让人想起李商隐《深宫》中的“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读了《规朝欢》中的“溪桥残月和霜白”,会让人想起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上霜”;读了《八声甘州》中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会让人想起谢眺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柳永的情词也有像《诗》“美目盼兮,巧笑兮”样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柳词的风格。柳永也因此而获得“晓风残月柳三变”、“露花倒影柳屯田”的美誉。  

综上所述,柳永总是以世俗的角度写自己与歌妓间那份实在的、具体的、真切的感情,这是其词风俗的一面,同时,柳永也写了不少雅词,它们主要分布在羁旅行役及城市风光词内。有时同一词中雅俗并陈,俗中可能偶见雅词,雅中可能不断俗情。从而兼具市井之词和士大夫之词的特色,故能雅俗具蕴,特色独具。  

  

三、清劲奇丽,文采风流  

  

柳永才华横溢,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而不失清雅气质,这种气质表现在词中,便是“清劲奇丽,文采风流”。所谓清劲奇丽、文采风流就是指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抒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如《望明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虽写无限今昔的起兴情怀,但文采风流,清劲之气横溢,在清朗的月色中展现了一颗黯淡伤神的心,更引人入胜。  

  

四、曲折委婉、沉沦气韵  

  

纵观柳永留存的200多首词作,发现其词大多曲折委婉,内蕴一种浑厚雄沦的气魄,即“浑沦之气”,此种曲折中带浑沦的表现,在羁旅行役词中展现尤为突出。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委婉中有浑沦绵蜜的感受,既加强了委婉心情的描写,又展现了浑厚雄沦的气魄。  

  

五、景语如画,情景交融  

  

柳永笔下的羁旅行役词中的景语,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它包括山川自然之景)。词人状难状之景,“视境鲜明、清晰,直接可感”。清人朱绪曾称赞:“积雪飞霜韵事添,晓风残月画图兼”。真可谓景语如画。柳词的景语讲究构图,选择具有美感的景象简化有序地组合,给读者提供了审美空间。如《留客住》的景语只写了“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短短三句就描绘了一幅江海波涛图。  

柳词的景语之所以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调动读者审美情绪,引发审美想象和审美激情,是因为他词中的景语组成了如下境界。  

1、平远森秀的境界。如《安公子》:“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欧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至于《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是在平远森秀的境界中传达出渺远微茫的意绪,其景之阔,而其情之怅。柳思绵长、空廓、寂寥、忧伤充盈于胸,令人欲语无言。其情之真,其愁之浓,其伤之痛可见一斑,简直是情景交融。  

2、高远宽大的境界。如《八声甘州》云:“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东坡曾评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柳词中此类图景不少,多写于词人登高临远之际。如《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竹马子》中:“极目霁霭霏微,瞑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曲玉管》:“垅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这些景语都从极目天际写起,从云雾烟霭、风雨岚光,残阳夕照入笔,展现了渺渺无穷的天地。面对如此高远苍茫的审美空间,极易勾起人们的身世沉浮之感;产生一种人生悲哀,但因其景语境界的阔大,即便哀感,也显得沉郁悲凉,此谓情景互融。  

柳词中以高远阔大之景取胜的景语,往往还与平远之景合而为一,展现的景色上天入地,绵延千里。如《八声甘州》,它不仅以辽阔迤逦、气势磅礴之景,令人神思飞越,还以“红衰翠减”的平远之景和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传达了一种怅楚无边的感怀:宇宙永恒不变,生命盛衰无常。  

柳词的结构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景生情,情生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表面写景,实则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迷神引》: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裳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上片描绘了楚江的暮景,产生了画面似的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茫茫江水,平沙惊雁,广漠寒林,远山隐然,加上黄昏的角声和胡笳的悲鸣,引发了游子渺然深远的幽情远思。下片抒发游宦生涯的感慨,在萧瑟的异乡风物感触中发掘出了最深的情,真切地表达了伤怀念远的情思。  

  

六、声情相宜,音律谐婉  

  

在创作过程中,柳永往往注意词与曲之间的声情相宜与音委谐婉,这样,不仅曲词的内容与曲调的旋律配合得完美,而且字正腔圆,易唱易懂,流动美听,甚至由此而交口流传。  

唐五代时的小令,不仅仄声不分上去入,单字处(如第一、三、五字),也可平可仄。柳永却不同,他很注意字声与曲调旋律的配合,注意到四声的运用,使他的词和曲声情并茂,甚至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首先,根据旋律变化,在词中,柳永很注意双声叠韵的运用,从词调的声情出发,使词的字音与曲律的配合更加完美。如《雨霖铃》中的“寒蝉”是叠韵,“凄切”是双声。这四个字连起来读,连起来唱,就给人突兀而拗怒的感觉。  

其次,柳永词还特别注意去声字和上声字的连用。如《雨霖铃》中的“骤雨”、“纵有”、“更与”等。万树在《词律·发凡》中特别强调去声字和上声字的连用:“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柳永对此颇有心得,他的词不仅去上连用,有时还能做到四声兼备。如:“多情自古伤别离”,“多”是阴平,“情”是阳平,“自”是去声,“古”是上声,“伤”是阴平,“离”是阳平,“别”是入声,不仅四声兼备,而且还使阴阳交错使用,音韵丰富而双多变。  

  

七、以赋入词,铺叙点染  

  

柳永创造性地将赋法移植于长调慢词中,这样,可以用铺叙点染的方式,对事情发生场面和过程进行逐层的描绘,展现不同场景中人物不同情感和心态,大大扩展了词的叙事言情空间。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速,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入,正恁凝愁。  

在层层铺叙中,由写景至抒情,由细微至恢弘,正是善于铺叙的表现。此词的章法、句法和用字都能体会到唱曲换气的精神,在语气转折入,用领字(下文待叙)和对句来承上转下,创造了一种情景递进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三者相结合,善于点染,逐层推进,层次清晰而有波澜,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流程。  

再如《雨霖铃》中,首三句交代了“寒蝉”凄鸣的秋日季节、“长亭”宴别的地点、拖延至傍晚的具体时间与“骤雨初歇”的气候特征。接三句写分手的地点,帐幕中的饮宴及船家催促出发时的情景,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于是词中有了两大矛盾:客观方面的“留恋”与“催发”和内心世界的“无绪”与“留恋”。此时,“相见时难别也难”,而导致了“执手相看泪眼,毫无语凝噎”,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及至登舟扬帆举棹之后,景随船换,情随景变。“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的“暮霭”,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远而又远,高而又高。  

过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是对上片景物描写的归纳,又是引出下片,点明主题。接着词人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把上片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加以深化,同时又与过片一句形成映衬和转折,使词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深度。词人推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进一步从路途的遥远推想时间的久隔:“此去经年”,即有“良辰好景”,也因无人共赏形同虚设;离别之后,“纵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  

《雨霖铃》正是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使全篇首尾联贯,组织细密,浑然天成,它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及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  

接着再谈谈“点染”手法在《雨霖铃》中的运用(所谓“点染”,指在词中,就是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就是中锋突破;染,就是侧翼包抄。)上片结句“念去去”三字就是点,点明从此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去去”的情况怎样?下面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和“楚天阔”三样事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与离情别绪的深沉浓重。又如下片“多情自古”两句是点,点明伤别的时间、季节、气氛,“今宵”三句便是染,作者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构成幽美而又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秋伤别的情怀。以赋入词后,词的字数增多了,篇幅加长了,而铺叙与点染能把思想和意境加以展开描绘,将曲折的意境写得直截了当,细密的地方处理得疏朗有致,凸凹不平的地方处理得舒恬有余。而短小的令词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故有人说:“读温庭筠的词,仿佛走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的水泥小方墩子上一样,下面有潺潺的溪水流过,游人需一跳一跳才能走过去;读柳永的词则如漫步十里长堤之上,听他描述路旁绚丽多姿的美景,听他倾吐心里的爱情,滔滔不绝,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八、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以《雨霖铃》为例,上阕多为实境,下阕虚境,由实入虚,达到虚实相生。下阕设想分别之后,旅途酒醒之时,意兴萧索,千种风情无处诉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将上下两阕意气相连,承上启下,由实入虚,过渡自然,引出“古今俊句”之称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于是水到渠成,虚实相生,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审美想象的空间。作者因而大发感叹:“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走了,一年又一年,就是有再美的景致和时刻,也是枉然。因无心中的恋人,与谁诉说?这想象之情比当时惜别的情景更凄清冷寂。  

再看《雨霖铃》的韵味,那寒蝉、长亭、骤雨几个简单物象就让人产生丰富联想,产生了凄美哀婉的韵致,和之以烟波暮霭,伴之以晓风残月,令人回味无穷、缠绵伤怀。  

  

九、善用叠字、独创领字  

  

第一、所谓叠字,是利用字型相同,组合而成的衍声复词。它是单音节的延续,声音长度比起两个异字所构成的复词要短暂得多,其节奏感会使人觉得快速,因而增加文辞声律的美听,以打动读者或听者。如《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益鸟,翩翩过南浦。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语。到此应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词中的“翩翩”、“闪闪”、“两两”、“三三”、“杳杳”即为叠字。  

第二,就现有资料看,大量运用领字,也始于柳永。所谓领字,就是位于句子的最前头,用来带领句子的。这个领字与“之乎者也”的虚字不同,它包括多种词类,而且多为仄声,尤以去声为多,在字数上它可以是单字、双字、三字;在效果上,除了可以提掇全词,使令词在铺扬上更具耸动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在同列式词句中反复增强,使词情达到高潮,更重要的,他可以冒起直叙,使全词音韵上均有生动的表现。“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韵,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其作用有点像今天现代诗歌里起感叹作用的“啊”字。如《夜半乐》中的“渡”、“更”、“望”、“念”等均为领字,它们不仅化密为疏,使令词松动而不板滞,且有上呼下应,绾结全篇,使整体更加谨严的作用。  

  

以上,从九个方面浅论了柳永词的风格。柳永的词把汉魏乐府中游子思妇题材同唐五代词中男女情爱与离愁别绪的描写结合起来,自铸一格。他吸收了六朝小赋的表现特点,创造了层层铺叙、恣意渲染的艺术方法,他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为宋词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总而言之,柳词是北宋“新声”竞繁后的勃兴,是“官场失利”和“情场得意”的逍遥,是词从贵族的“文艺交流”引向市井的坊曲,是“承平气象”和“羁旅行役”的真实写照,是为“才子佳人”、“情郎舞女”们的热情歌唱,是传统词的“放大”与“俗化”。柳词必将留传千古,震憾古今,在中华文学的天空永闪璀璨之光。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p21-24。  

2、《宋词鉴赏辞典》、吴成德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3、《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一版。  

4、《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5、《唐宋词鉴赏辞典》、李家秀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6、《唐宋词鉴赏辞典》、朱土钊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7、《大学语文·文学欣赏》、蒋永文主编、1998年9月第一版、云大出版社。  

8、《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选》,刘平都主编、1998年9月第一版,云南大学出版社。p76-78。  

9、《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一版。  

10、《美学原理》、蒋孔阳、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论柳永词的风格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