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农业发展规划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10-06-24浏览:2704下载298次收藏

按照《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指导意见》(鄂办文〔2009〕36号)文件精神,为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步伐,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富裕长阳、小康长阳的奋斗目标,现结合我县实际,编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农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长阳是长江流域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著名的“长阳人”的故乡、巴人故里和土家族的发祥地。全县国土面积3430平方公里,辖11各乡镇、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其中土家族占51%。我县是全省唯一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民族自治县。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目标,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已步入了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2009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54.75亿元,同比增长12.5%;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增长3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3亿元,增长19.9%;财政收入3.93亿元,增长1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4亿元,增长14.9%。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近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呈现可喜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得到稳步增长。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14.65万吨,油菜籽产量1.28万吨,蔬菜总产115.65万吨,水果总产6.5万吨,茶叶总产1180吨,生猪出栏48万头,山羊出栏35万只,渔业产量达到2.1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280元。  

(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大县,紧紧围绕菜、果、茶、畜、鱼、药六大传统特色产业以及魔芋、烟叶、甜玉米、马铃薯等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60多万亩。其中,高山蔬菜基地规模达到30万亩,产业链完善,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柑桔和茶叶基地分别达到14万亩和6万亩的规模,清江椪柑、清江早茶品质优良,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资丘木瓜享誉全国,全县中药材面积达10万亩;我县中山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主要以魔芋、烟叶、甜玉米为主,调整面积5万余亩。特别是魔芋产业,是日本在中国发展最早的基地县,近两年已恢复性发展到3万亩;畜牧产业正朝着巩固山羊养殖大县、发展成为生猪调出大县的目标迈进;清江水产标准化生态网箱养殖面积达到300亩。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  

近几年,全县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制定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进力度,先后引进建成了宜昌一致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宜昌清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长阳清江鹏博开发有限公司、长阳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多家投资过千万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40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达到10家。2009年10月,宜昌一致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获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填补了我县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空白。  

(四)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我县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种植业基础设施条件,组织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村能源、高产农田等基本建设项目,使全县种子繁育和加工、动植物保护、农业生产资料检测手段有所改善,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有了新进展。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近14万千瓦,比2008年增长9 %以上。  

(五)实用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  

我们紧紧围绕农业技术服务这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大了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常年联系结对帮扶村,帮助各村培养科技示范户,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并在关键季节组织蔬菜、水果、茶叶等技术专班深入重点产区,有步骤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等开展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县推广各类微型耕整机4000余台,全年完成机械植保1. 6万公顷 ,农田机械化作业面积2. 1万公顷 ,检验拖拉机398台,核发拖拉机号牌101副,新培训考试驾驶员91人,核发拖拉机驾驶证91本。2009年共组织各种农业技术培训400多场次,培训农民达到5万多人次。  

(六)农民增收有新转机  

在国家及各级各部门强有力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我县“中国魔芋之乡”、“中国优质绿茶之乡”及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粮食、油料等实现稳步增长,特别是以菜、果、茶、渔、畜、药为支柱的特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上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农民收入有一定增长。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3亿元,比去年增长9.52%。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280元,增长311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10.48%。  

但是,相对于省内先进地区而言,目前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色板块基地规模不够大。除高山蔬菜外,其它几个产业的规模都偏小,建设标准不高,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大宗农作物生产仍然没有摆脱肩挑、手割(摘)的传统方式;县内平均每亩耕地农机总动力为400瓦,比先进地区低50%以上。  

三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传递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圈内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有限的信息资源未能实现共享。  

四是抗灾能力不强。农业防灾减灾装备不足,体系不健全,手段落后,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每年因病虫造成农业减产、畜禽死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五是科技支撑力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条件能力建设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普及不够,农民吸纳新技术能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六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伴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药、饲料、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业发展仍然存在高耗、低效、重污染、轻治理的问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产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此外,耕地减少、农村信贷困难、保险滞后等问题也制约着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强农富民为核心,以培育有比较优势有特色农产品产业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为加快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有比较优势有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做大做强农产品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劳务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创收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2、坚持部门支援,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加强部门支援,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三农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试验、示范项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农民治穷致富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坚持开放开发,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开发的合力。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托地方优势和现有基础,突出发展重点,搞好区域规划,形成区域特色。实施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培植农产品支柱产业相结合,富民与强农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各具特色、切合实际的脱贫奔小康道路。  

4、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平台,加强资源整合,集中农业部门项目资金,实行重点倾斜。在农产品产业开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到部门支持与农民自主投入有机结合、上级部门项目支持与地方投入有机结合、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农业发展规划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