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教育局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科学发展提质效 务实创新上品位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5-17浏览:2900下载275次收藏

   教育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决定国运兴衰、关乎社会和谐。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关键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如果教育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就难以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小国迅速崛起,他们的自然资源匮乏,其主要成功经验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依靠科技兴国。作为山区县的**,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目标”,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重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实现教育事业新跨越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是由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抽出宝贵的时间深入北京三十五中初二(5)班听课5节,温总理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优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切实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教育任重道远;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必须尊师重教,坚决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一)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教育是公益事业,是基础性事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按照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当前,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目标”、“四县战略”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我县县情作出的战略决策。实现这一目标,对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较强市场运营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对培养社会建设和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教育与时俱进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较快,其中2008年全县教育经费总额为14125万元。尽管如此,经费投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且教育事业经费中中央财政拨款较大比例。在县级财政支出中,项目配套资金在我县没有或很少落实,像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生活补助县财政仅配套10万元,初中危房改造工程、全省校舍安全工程等工程项目县财政基本没有配套资金。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督促财政部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继续把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领域,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保证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从而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水平。
(二)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必须加大规划发展力度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县教育事业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针对新时期的新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从过去“有学上”转变到“上好学”。因此,在县政府的主导下,我县教育事业要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制订好发展规划。在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路、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等方面提出科学、具体、细致的方案。在各项社会事业规划中要坚持教育发展规划“六个优先”原则:在领导工作部署上,把发展教育作为“重点工程”优先研究部署;在各类事业发展上,把教育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优先位置;在规划建设上,把教育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在财政投入上,把教育经费作为刚性预算优先保证;在工资分配政策上,把教师工资和基本社会保障待遇上优先于公务员保证落实;在工作目标考核上把教育工作作为党政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在政府各部门的规划发展中,要将优先发展教育列入部门规划。主要围绕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制订相关政策,如工商、税务、质检、建设、设计、审计等部门要对涉教项目减少收费或免费,减少进校园检查的次数、范围等。要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制订考核、问责制度,从体制和机制上健全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必须加大目标考核力度
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了落实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机制,从制度、考核上进行刚性管理是当前政府推进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之一。要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县政府和乡镇、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要实行县委常委联系教育工作制度,即每名县委常委联系一个乡镇、一所学校、一个名师、一个学生和一个项目。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气氛造得更浓,把教育发展的干劲鼓得更足,把教育发展的环境搞得更好。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教育事业新公平
      最近,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指出,“当前,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满足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缩小区域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义务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将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
1.要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核心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政府要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政府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担当好协调员角色,积极协调教育均衡发展。
2.要坚持科学布局原则。根据我县生源减少的现状和特点,要科学调整中小布局,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在“十二五”期间,县教育局在充分调查、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拟撤并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5-10所(含初小),努力使全县中小学布局基本合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3.要坚持师资流动原则。当前,全县教师总量基本能够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素质、结构等方面极为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紧缺,小科、艺体学科教师紧缺,而城区学校教师严重超编。因此,建立合理的县域内教师流动制度,通过促进教师资源在县域内的合理配置而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教师资源只有不断进行合理的流动与重新组合,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在动态平衡中得以实现。我们要求城区学校、师资有富余的乡镇要向缺编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支教;新分配毕业生实行到农村学校工作3-5年的服务期制度;凡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须定向支教农村学校1年以上;鼓励名师、骨干教师参加志愿者活动,到边远学校支教;乡镇学校紧缺学科教师要开展走教活动,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
4.要坚持源头均衡原则。要实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办学质量的均衡,首先要坚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县教育局要坚持在公用经费、项目建设和师资配置上体现均衡、公平的原则。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教师补充上,实行定向招聘,所有新补充进入的新教师全部到定点学校服务任教。
(二)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四联”共建
1.积极开展示范学校联动薄弱学校。各级示范学校和合格学校要积极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薄弱学校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障碍,改造薄弱学校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张家港市坚持城乡共建,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主要采用分校式、辅导式和共建式的三种管理模式,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第一种是分校式,即将部分办学条件较好、距城区较近的农村学校设为市区学校的分校,纳入市区学校的管理体系,分校校长由城区学校校长担任,经费独立核算。把分校的管理和办学质量纳入总校校长的考核范畴。第二种是辅导式,即将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农村学校,由优质学校与之结对,实现资源共享,第三种是共建式,即将农村学校的基本管理、教学质量、学校安全等工作与结对帮扶的优质学校实行捆绑式发展。城乡学校的联动管理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整合,实现了农村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在办学理念、硬件设施、规章制度、保障体系、人员待遇、考核标准上的六个一样。张家港的经验完全可以借用移植到我县教育均衡发展上来。
2.积极开展城乡学校结对互助。所有城乡学校结成“一对一”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县教育局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科学发展提质效 务实创新上品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