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试验研究
(郑州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文章 在分析再生混凝土产生渗透原因的基础上,指出用相对渗透系数评价再生混凝土要比 抗渗标号更加合理,并给出了相对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影响再生 混凝土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抗渗性;渗透系数;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u52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09)11—0128—02
再生混凝土就是把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并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形成的骨料代替 天然骨料所浇注的混凝土(recycled concrete).再生混凝土目前已可以在许多非承重结构 中使用。
1 再生混凝土渗透原因及渗透性能的评价
1.1 再生混凝土渗透原因分析
再生混凝土是压力水经混凝土内的贯穿毛细孔由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移动造成的从微观结 构上看,再生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的多孔结构,其体内分布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微细孔隙。由 于再生骨料表面包裹着相当数量的水泥砂浆,表面粗糙,棱角较多,由于水泥砂浆孔隙率大 ,吸水率高,再加上混凝土块在解体、破碎过程中由于损伤积累使再生骨料内部存在大量微 裂纹,从而导致再生骨料的密度和表观密度比普通骨料低,吸水率高和吸水速率快,同时, 再生骨料密度、表观密度、吸水率等物理特性,与母体混凝土(即废弃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配比、使用时间、使用环境及地域等因素有关,因而它很容易渗水。
1.2 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的评价指标
目前,我国对普通混凝土抗渗性能评定的指标采用抗渗等级。取上口直径为175mm,下口直 径为185mm,高为150mm圆台形试块,1组6个,从试块底部加0.2mpa水压力开始试验,每隔8h增加0.1mpa,直至6个试件中有3个被压力水穿透,停止试验,以每组6个试件中4个未发现有 渗水现象时的最大水压成为混凝土的抗渗标号,抗渗标号按下式计算:
p=10h-1
式中:p——混凝土抗渗标号;
h——第三个试件顶面开始有渗水时的水压力(mpa)。
抗渗等级的测定方法简单直观,但是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要远低于普通混凝土,如果采 用抗渗等级的评定指标,相同抗渗等级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仍有很大差别,因而抗渗等级不 能准确反映再生混凝土的实际抗渗能力。对于再生混凝土采用相对渗透系数评定其抗渗性要 远比抗渗等级更合理一些。相对渗透系数的测定一般采用上口直径175mm,下口直径185mm, 高150mm的圆台形试块,1组6个,在固定压力下恒定一定时间,测出渗水高度,根据渗水高 度及吸水率来得到相对渗透系数。
2 再生混凝土相对渗透系数的测定
2.1 试验所用原材料
水泥采用孟电普通硅酸盐42.5强度等级水泥,天然粗骨料为5~25mm连续级配碎石,再生粗 骨料采用郑州大学结构实验室废弃混凝土经粉碎过级后而成,砂子采用中粗砂,含泥量3.4% ,细度模数3.2,粉煤灰采用郑州某电厂二级粉煤灰。
2.2 再生混凝土吸水率的测定
在相对渗透系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再生混凝土的吸水率,因而在试验前需先测出再生混凝 土的吸水率,测试吸水率的试块采用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块,3块为1组,将达到28d龄期 的试块从养护室中取出,在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内进行干燥,干燥的温度在100℃以上 ,干燥的时间为15h,在干燥容器中冷却至常温后,在电子秤上称出其干燥状态下的质量为m 1,然后将试块在cxk型陶瓷吸水率真空装置中进行抽气,浸泡5h达到饱和后将试块取出, 用拧干的湿布擦掉试块表面的水,称出试块吸水后的质量m2,则吸水率a的计算表达式为 :
a=(m2-m1)/m1×100%
试验结果取三个试块吸水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组再生
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试验研究
本文2010-04-30 00:11:5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3695.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