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森林重庆建设论文

栏目:城建环卫发布:2010-04-28浏览:2777下载141次收藏

摘  要:“森林重庆”决策有着坚实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它符合党中央的“314”总体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重庆的市情民意。森林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庞大的产业工程,它的实施可能面临观念、绿化用地、技术和管理、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困难。“森林重庆”建设应加强宣传,探索“绿色gdp”考核标准;拓展绿化空间,进行全方位立体绿化;合理规划与设计,科学种植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建的格局。

关键词:“森林重庆”  绿色“gdp”  立体绿化  林权改革

 

去年7月,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五个重庆”的战略决策,“森林重庆”便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市委市府正式启动了森林工程,全力打造森林重庆。 “森林重庆”一经提出便得到舆论热议和重庆市民好评。笔者认为,“森林重庆”之所以好评如潮,原因在于它有坚实的政策、理论和现实依据,它符合党中央的“314”总体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重庆的市情民意。“森林重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面临观念、绿化空间、技术和管理、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困难。“森林重庆”建设应加强宣传,探索“绿色gdp”考核标准;拓展绿化空间,进行全方位立体绿化;合理规划与设计,科学种植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建的格局。

一、立论之基

(一)“森林重庆”的政策基础——“314”总体战略部署

自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作出“314”总体部署以来,“314”总体部署就成为重庆发展最重要的纲领,并成为衡量重庆各项工作的重要“国尺”。“森林重庆”符合“314”总体战略部署,这意味着“森林重庆”的实施将获得极大的政策支持,进而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

首先,“森林重庆”对“三大定位”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明确的回答。作为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直辖市,重庆要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就必须要注入新的经济兴奋点和增长点,而“森林重庆”的8万多平方公里林木经济,可望给未来重庆带来发展森林产业的契机,此外,重庆山川秀丽、江河纵横,森林搞得好,还将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必须先有“良巢”才能引来“凤凰”,而实施“森林重庆”则将大大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对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大有裨益;“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是重庆发展的一个重点,而实施“森林重庆”中“让农民通过种树年年受益”,便是对“实施城乡统筹”最直接、最明显的诠释。

其次,“森林重庆”对“314”总体部署中“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人居环境”这最关键要素作出了科学规划。在其他省市还没有开始“森林工程”之前、“森林重庆”率先在整个重庆山河上“漫山遍野种树”,把城市建设成“园林”、把农村森林建设成农民“摇钱树”的同时,改善地方小气候,改善与人密切相关的水、空气、环境、食物、运动和心态,为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人居环境基础。

最后,“森林重庆”可以被看为是完成“四大任务”的一个具体行动。从第一个任务来看,重庆从农村到城市都全面实施“森林重庆”,从林木产业经济角度可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从第二个任务来看,“森林重庆”完全可以转变重庆地方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从第三个任务来看,“森林重庆”实施5-10年后,能稳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打基础;从第四个任务来看,“森林重庆”在改善重庆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同时,也将促进重庆城市的科学、生态建设,促进重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森林重庆”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森林重庆”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

1.“森林重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根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却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基础上的,资源大量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如果这种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加以改变,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一个满目苍痍、千疮百孔的环境。

“森林重庆”开创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森林重庆”绝非简单的环境绿化和美化,它最终的落脚点仍在发展二字,只是这种发展是从改善重庆的生态入手,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森林重庆” 有两大主题——“创建森林城市,致富巴渝农村”。通过在城市植树造林,让重庆城变得凉爽宜居。环境改善了,城市面貌更新了,各种经济要素都会加速流入,经济效益也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在农村植树造林,木材加工、干鲜水果、花圃苗圃等林业经济也会发展起来。重庆山川秀丽、江河纵横,森林搞得好,除了森林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外,还将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森林重庆”建设本身也是一种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当前内需不足、经济不景气之时,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可以拉动内需。因此,“森林重庆”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问题,农民致富问题。按照“森林重庆”的思路发展下去,若干年后,我们除了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外,还能留给子孙后代一片青山绿水。

2.“森林重庆”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且是有层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热岛效应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一定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小,工业污染轻,生态环境压力并不像城市那么大,而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森林重庆”既要在主城增加绿地,建设园林之城;又要把农村山地、坡地植树成林。还要搞速生丰产林,让农民通过种树年年受益。城市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和改善小气候、涵养水源、减少噪音、防灾减灾、改善生态景观,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建设一些列森林文化项目(见表1),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格、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推进人的身心情全面发展,这些不正是城市居民的迫切需求吗?“森林重庆”工程在农村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山变成秀山、宝山,让农民通过种树脱贫致富,这不正是广大农民的期盼吗?“森林重庆”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并努力将森林建设的成果惠及所有的市民,这不正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吗?

表1  重庆森林文化建设项目规划

建设项目

数量

森林公园

50个

农家森林公园

100个

湿地公园

10个

生态科普基地

30个

义务植树基地

40个

纪念林基地

40个

古树名木保护点

1000个

3. “森林重庆”统筹城乡发展

“森林重庆”的“重庆”二字并不是指重庆主城,而是指城乡在内的8万平方公里国土,这也是重庆的森林建设与其他许多城市倡导的森林建设的最大区别。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直辖市。因此,对重庆来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大城市带大农村,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森林重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要举措。“森林重庆”的城乡统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农村森林工程,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可以唤醒沉睡的大山,充分发掘山区广阔的山场资源,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通过实施农村森林工程,让农村的劳动力、生态资源优势与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方面,农村的条件要比城市优越。通过实施城市森林工程,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构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三)“森林重庆”的现实基础——市情民意

1.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这种地理特征决定了重庆地区在种植粮油方面缺乏比较优势,而植树造林则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才能把荒山、穷山变成“秀山”、“宝山”。就如薄熙来书记所说:“重庆有75%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平坝只占7%,如果不把这75%的山地、丘陵‘唤醒’,让它们也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那我们再使劲、重庆再进步,也只是局限在1/4的国土面积上,舞台和空间就很有限,当然也就谈不上思想解放。”

2.重庆域内江河纵横,水资源丰富。重庆境内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河流。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与水是不可分的整体,森林因为有水而郁郁葱葱,水因为有森林而清水长流。重庆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使林网和水网一体化,形成“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生态系统。

3.重庆夏季气候炎热,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之一。特别是2006年大旱,40度以上的高温持续了一个多月,最高气温竟达45度,让重庆市民深受“火炉”之苦。如何才能“凉快”一点,这可是重庆人的渴望。通过建设“森林重庆”改变重庆的小气候,使重庆郁郁葱葱,处处阴凉,氧气充足,温度适宜,这道出了三千万重庆市民的心声。

二、实施之难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森林重庆建设论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