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呼伦贝尔学院 旅游与地理系,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摘 要:呼伦贝尔地区的主体旅游资源是在优美草原风光背景下的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而其主要旅 游产品是民族风情产品。然而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民族风情产品的开发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为此,坚持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13—0010—02
呼伦贝尔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背景,孕育了以优美草原风光背景的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所以其主要旅游产品是民族风情产品。随着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呼伦贝尔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但是,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却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影响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传统牧区旅游业的发展意味着社区走向开放。产业替代与经济转型使原本相对封闭,宁静的社区环境受到扰动,旧的平衡机制向新的平衡机制转换,传统特色必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退化或消失。然而这种“退化和消失”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呼伦贝尔地区的贫困性限制了旅游发展的资本投入量,引进外来资金进行景区开发、设施建设成了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然而这也就相应引发了企业、政府和当地居民间旅游收益的分配问题。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及各利益群体矛盾的难以调和,对民族旅游及旅游地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巨大的威胁。
1 呼伦贝尔民族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概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该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人——地”关系的理论,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调整而达到“人——地”和谐共存的理论,也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二者关系的和谐。
我们如果将可持续发展理论机械的应用于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开发中,应该看到外来的强势文化作为“主体”,而将本土的弱势文化作为“客体”这二者之间的文化“位势差”,“位势差”会使弱势文化主体在来不及选择的情况下,被强势文化所“覆盖”或“替代”。使客源地所携带的强势文化对目的地弱势文化产生剧烈的冲击。那么就意味着弱势文化的发展权利被剥夺,就意味着弱势将成为永远[1]。对于呼伦贝尔地区具体的民族而言,意味着剥夺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权利,意味着弱势文化将永远是强势文化的“附属物”。因此,当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于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发展时,就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对这一理论的再思考。需要同时考虑“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双方的共同发展,需要考虑弱势文化的变迁,需要考虑文化的“趋同”发展与“多元”的保持等等一系列问题。
2 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分布特点,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格局。文化的多元性与原生态所形成的资源特色,满足了广大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的需求,对国内外游客产生极大的诱惑力。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人们对异文化的渴望和追求,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文化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民族旅游也会随之蓬勃发展。然而,由于呼伦贝尔地区的区位性质、经济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对民族旅游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障碍,影响到民族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2.1 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化,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原有价值
由于民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交换,其价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民族旅游这种文化产品“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强烈影响;同时,等价交换原则、赢利最大化原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渗透到其生产和交换过程中”[2]。因此,对利益的追逐、对竞争的适应,“商品性”的民族文化走向过度开发、失真表述、歪曲移植甚至生搬硬套,标新立异,制造一些不存在的虚假文化。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不尊重少数民族感情,不按民族习俗办事,歪曲、丑化、亵渎某些民族文化[3]。旅游开发中的舞台化现象比较明显。呼伦贝尔地区因为旅游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民族文化进行再加工,使其艺术价值增大,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为了游客的方便进行生活层面的文化改造,但我们应该看到:旅游者既希望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变迁能够使自己的旅程方便、舒适、愉快;同时又不愿看到文化变迁引起的商业表现、虚假表演。他们对趋同性的城市建设、旅游服务、景区管理、景点装饰以及导游的程序化语言都感觉失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随民族文化的趋同变迁而降低,价值的降低会出现旅游业的“滑坡”。
2.2 收益分配失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造成的各利
论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2010-04-27 15:58:3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6039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