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在社区书记、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由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组织,在这里举行社区书记、主任培训班。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各位在本届选举中荣任社区书记、主任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社区换届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尤其是在社区换届领导小组的直接组织下,换届成功率100%,并且没有出现上访现象,过程稳定、公正,程序合法,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一大批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我们的社区工作队伍。社区是城市管理的细胞,也是基层政权延伸到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处在整个社会管理的第一线,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在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社会保障、城市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前任总理朱镕基同志称社区书记、主任为“小巷总理”,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很辛苦、很光荣”。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看,能否实现在平稳的环境中快速发展,社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社区干部尤其是支部书记和社区主任,你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区的大局是否稳定,改革发展是否健康。尤其是社区干部处在工作第一线,直接同老百姓打交道,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什么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对辖区居民来讲,你们就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各位不能小看自己,应该正确定位、自立自强。今天的培训非常必要,无论是老书记、主任,还是新当选的书记、主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做好当前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借此机会,我与同志们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社区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区的村改居工作稳步推进,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给社区建设增加了很多压力,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区工作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社区概念,发育更早,运用更早。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引入的。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社区工作也不同于传统的居委会工作。面临新的形势,社区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新的职责,这使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任务也更加光荣。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化之一: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了“单位制”松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又拉开了中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大量的国有企业纷纷改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底,这两种体制主要是资源调节的一种方式。计划经济体制,就是靠政府行政手段来调节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营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流向哪里、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生产多少,全部由政府计划部门规定。当时无论买什么样的产品都需要票,如布票、油票、电视机票等,这种票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全部取消,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召开,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市场为手段来调节资源分配的一种经济运营方式。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力量非常庞大。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前,东欧、亚洲、西欧的东德大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地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60年代以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演变。如东德和西德原来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都一样,但西德采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东德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几十年后,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东德。后来柏林墙一夜之间倒塌,东德、西德统一。2000年我到德国,可以明显看到东德的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西德。尽管德国统一后,政府在东德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但是二者的差距仍然很大。又如朝鲜和韩国,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两个国家的基础一样,但是经过30年的发展,韩国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而北朝鲜到目前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差异。我们党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作用后,果断地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积累,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了全世界第四位。有专家说我国的经济总量有望在今年年底超过德国,明年超过日本。当然,我国的经济总量由于人口多,人均差距还比较大,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发展成效非常明显。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实施,导致我国经济领域、社会管理领域、政治领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国有企业逐步退出,更多的是私营企业和国有制为主导的股份制企业。也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人员性质的变化,这些人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居委会,居民的构成比较简单,一般是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的职工和家属组成,本质上就是家庭大院,很容易管理。但是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新经济组织的发展,单位制受到了强力冲击,很多职工从单位人过渡成“社会人”、“社区人”,单位的一部分社会职能逐渐向行政组织和居民社区转移。
变化之二:人口流动加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解放劳动力。尤其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阶层。自由职业者、跨区流动打工人员,成了改革开放中最常见的名词。而我区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区,户籍人口65.9万,常住人口99万人,每天大约还有20~30万的流动人口。尤其是我区的火车站、二七商圈,流动人员比较多,这些人员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给我们的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尤其是给城市的交通、治安、市政、环境、卫生、计划生育以及城市的承载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个城市的承载力是一定的,因为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有一个数量控制,涉及到人们的用水、用电、吃饭、看病、上学等问题。如果盲目扩张,那么必然会给城市承载力带来一种挑战。这同时给城市管理最基层单位——社区带来了新的管理任务。这些流动人口大部分没有固定单位,流动性很强,再加上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层次和综合素养不是很高,这就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挑战。同时,我国私有企业发展并不完善,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也比较滞后,农民工进城以后,要么受到冷落、要么是没有人管,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一个城市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培训和管理的任务就落在社区的肩上。要依靠社区居委会加强管理,使农村人变成城市人,不是简单的从字面上讲,还有其深刻的内涵。我国实行的是城镇、城乡户口两元管理,大量的财富向城市集中,如良好的学校、良好的市政设施、良好的文化设施等,而农民在农村受到的教育不如城市。他们从农村进入到城市,需要适应环境、接受教育、接受管理。
我国提出重视教育,实际上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素质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发展,而现在往往是重视学校教育,忽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很多人往往认为上学是接受教育,参加工作以后就是工作,不再接受教育,所以也不注重学习。现在的教育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自开设以来没有中国的科学家获得,难道说中国人的智商低吗?不是的,是教育和文化理念出了问题。大家长期生活、工作在这个环境中,没有跳出来认识、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经常讲的“青蛙效应”。现在的教育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做得还很不够。尤其是应试教育,其特点就是考试,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很多。下面,我讲一讲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应试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只重视前几名,把后面的同学放弃。放弃的这些人也是社会的组成人员,如果不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后必然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问题。
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改革开放30年,生产力解放了,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但是反过来有很多教训。改革开放30年,没有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500强企业,没有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这是非常遗憾的。我国13亿人口,韩国只有4千多万人口,80年代就进入了亚洲“四小龙”,人均gdp超过了2万美元,同时孕育出了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国际著名企业和品牌。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在唐朝,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到了世界的1/3,即使现在强大的美国经济总量也没有占到世界的1/3。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英国。有一个科学家韦伯提出,一百多年来为什么世界的发明没有一项是中国人搞出来的?一些外国人提出观点,中国虽然有占世界1/5的人口,但对世界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美国有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教育理念有问题。当前,我们在孩子的培养上很下功夫,花钱上好学校,节假日上课外培训班,实际上这一切都没有用,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整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无法改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三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够转化为力量、产生效益。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前提是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以尊重学生主体思绪主动发展。国外教育是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老师可以跪到地上给学生上课,学生也可以扳着老师的肩膀上课,这在我国是不现实的。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代沟,大多是老师主动地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尊重学生主体思绪主动发展。说到底,我们的应试教育是不全面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劣根性,导致了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性和团队精神。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劣根性,在我们的干部身上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浮躁。很多干部只想过关,不想干事。经过一段时间就想被提拔,提拔时想走捷径,不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良好的成绩,让组织上认可,而是想通过领导打招呼、走后门、托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典型的浮躁病。这种情况在我国普遍存在,在座的各位干部当中也普遍存在。
二是投机取巧。中国人好投机取巧,并且以投机取巧为荣、搞特殊为荣。记得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家郎咸平,有一次到广西的一个山区演讲,没有飞机,坐车需要5个小时,由于离讲课的时间很紧,地方就派一辆警车接他,一路开着警报闯红灯,用时4个小时左右,他感觉非常好。后来郎咸平在评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这是中国人典型的投机取巧的表现。你坐警车,就违反了交通规则,甚至影响了别人,但是还感到很自豪,一点都没有法制观念、规则观念。
三是思维僵化。中国为什么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没有轰动世界的发明,说到底就是思维僵化,当然这跟我们的教育也是有关系的。总体上,我国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综合国力在日益提升,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文化理念包括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1997年,我国明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尽管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至少现在已经认识到教育问题的严峻性,开始进行转变就是最大的进步。
变化之三: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多样化。日益生存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变化越来越明显。就业形式和就业岗位多样化,利益群体多样化,居民经济来源多样化,以及市面文化娱乐交际方式和休闲时间的多样化,都是居民的“社会人”色彩愈加浓重,这都需要利用社区这一载体凝聚广大居民,增强党在基层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上出现很多新岗位,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沿海地区可能变化会更大一些、更广一点;内陆地区变化好像少一点小一点。比如:内陆地区就业多数倾向于找一个所谓的财政供养、有固定保证的工作岗位,很少去企业找富有挑战性岗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干一番事业,这是目前影响内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而南方人尤其是温州人,大学毕业后一般不愿意去机关工作,愿意自己创业,所以温州有很多企业家,温州四个农民中有一个是企业家。而我们河南有多少位农民企业家呢?河南有一亿人口,如果说一千个人中有一个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数量就相当可观了。多数农民要么打工,要么靠几亩地养活自己,创业意识、创业观念不强。当然,这也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空间。
变化之四:群众利益格局发生新变化。经济形势随着企业经营形势的好转逐步回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大量工人转岗、待业,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越来越少,失地农民逐年增加。随着城市布局的调整,城中村、旧城区也正在进行大面积的拆迁改造,居民拆迁安置、理顺群众情绪、道路畅通、卫生保洁、园林绿化以及土地规划等问题,都要求社区在城市管理体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我区作为一个老城区,城区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要想焕发生机和活力,必须进行旧城改造。今年有近20个改造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在我区,比如火车站西广场、京广路拓宽、解放路立交桥、黄郭路立交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明年的陇海路高架桥等,围绕火车站商圈、二七商圈也有十几个旧城改造项目,都需要拆迁。我曾经讲过,拆迁就意味着打破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对我区来讲,要想发展城区经济,必须实行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拆迁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大量的居民搬迁,这就需要社区的同志摸清底细、做好工作,为拆迁贡献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同志是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二、关于社区的职能定位以及不足
社区职能定位是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定好位,才能履好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就表明,社区不是政权机关,而是一个自治组织。那么,结合当前我区实际,社区职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1、管理职能。管理有序是社区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有关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包括把分散的个人和单位组
今天,由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组织,在这里举行社区书记、主任培训班。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各位在本届选举中荣任社区书记、主任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社区换届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尤其是在社区换届领导小组的直接组织下,换届成功率100%,并且没有出现上访现象,过程稳定、公正,程序合法,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一大批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我们的社区工作队伍。社区是城市管理的细胞,也是基层政权延伸到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处在整个社会管理的第一线,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在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社会保障、城市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前任总理朱镕基同志称社区书记、主任为“小巷总理”,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很辛苦、很光荣”。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看,能否实现在平稳的环境中快速发展,社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社区干部尤其是支部书记和社区主任,你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区的大局是否稳定,改革发展是否健康。尤其是社区干部处在工作第一线,直接同老百姓打交道,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什么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对辖区居民来讲,你们就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各位不能小看自己,应该正确定位、自立自强。今天的培训非常必要,无论是老书记、主任,还是新当选的书记、主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做好当前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借此机会,我与同志们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社区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区的村改居工作稳步推进,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给社区建设增加了很多压力,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区工作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社区概念,发育更早,运用更早。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引入的。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社区工作也不同于传统的居委会工作。面临新的形势,社区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新的职责,这使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任务也更加光荣。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化之一: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了“单位制”松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又拉开了中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大量的国有企业纷纷改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底,这两种体制主要是资源调节的一种方式。计划经济体制,就是靠政府行政手段来调节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营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流向哪里、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生产多少,全部由政府计划部门规定。当时无论买什么样的产品都需要票,如布票、油票、电视机票等,这种票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全部取消,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召开,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市场为手段来调节资源分配的一种经济运营方式。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力量非常庞大。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前,东欧、亚洲、西欧的东德大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地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60年代以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演变。如东德和西德原来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都一样,但西德采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东德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几十年后,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东德。后来柏林墙一夜之间倒塌,东德、西德统一。2000年我到德国,可以明显看到东德的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西德。尽管德国统一后,政府在东德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但是二者的差距仍然很大。又如朝鲜和韩国,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两个国家的基础一样,但是经过30年的发展,韩国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而北朝鲜到目前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差异。我们党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作用后,果断地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积累,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了全世界第四位。有专家说我国的经济总量有望在今年年底超过德国,明年超过日本。当然,我国的经济总量由于人口多,人均差距还比较大,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发展成效非常明显。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实施,导致我国经济领域、社会管理领域、政治领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国有企业逐步退出,更多的是私营企业和国有制为主导的股份制企业。也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人员性质的变化,这些人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居委会,居民的构成比较简单,一般是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的职工和家属组成,本质上就是家庭大院,很容易管理。但是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新经济组织的发展,单位制受到了强力冲击,很多职工从单位人过渡成“社会人”、“社区人”,单位的一部分社会职能逐渐向行政组织和居民社区转移。
变化之二:人口流动加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解放劳动力。尤其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阶层。自由职业者、跨区流动打工人员,成了改革开放中最常见的名词。而我区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区,户籍人口65.9万,常住人口99万人,每天大约还有20~30万的流动人口。尤其是我区的火车站、二七商圈,流动人员比较多,这些人员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给我们的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尤其是给城市的交通、治安、市政、环境、卫生、计划生育以及城市的承载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个城市的承载力是一定的,因为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有一个数量控制,涉及到人们的用水、用电、吃饭、看病、上学等问题。如果盲目扩张,那么必然会给城市承载力带来一种挑战。这同时给城市管理最基层单位——社区带来了新的管理任务。这些流动人口大部分没有固定单位,流动性很强,再加上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层次和综合素养不是很高,这就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挑战。同时,我国私有企业发展并不完善,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也比较滞后,农民工进城以后,要么受到冷落、要么是没有人管,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一个城市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培训和管理的任务就落在社区的肩上。要依靠社区居委会加强管理,使农村人变成城市人,不是简单的从字面上讲,还有其深刻的内涵。我国实行的是城镇、城乡户口两元管理,大量的财富向城市集中,如良好的学校、良好的市政设施、良好的文化设施等,而农民在农村受到的教育不如城市。他们从农村进入到城市,需要适应环境、接受教育、接受管理。
我国提出重视教育,实际上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素质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发展,而现在往往是重视学校教育,忽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很多人往往认为上学是接受教育,参加工作以后就是工作,不再接受教育,所以也不注重学习。现在的教育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自开设以来没有中国的科学家获得,难道说中国人的智商低吗?不是的,是教育和文化理念出了问题。大家长期生活、工作在这个环境中,没有跳出来认识、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经常讲的“青蛙效应”。现在的教育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做得还很不够。尤其是应试教育,其特点就是考试,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很多。下面,我讲一讲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应试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只重视前几名,把后面的同学放弃。放弃的这些人也是社会的组成人员,如果不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后必然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问题。
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改革开放30年,生产力解放了,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但是反过来有很多教训。改革开放30年,没有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500强企业,没有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这是非常遗憾的。我国13亿人口,韩国只有4千多万人口,80年代就进入了亚洲“四小龙”,人均gdp超过了2万美元,同时孕育出了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国际著名企业和品牌。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在唐朝,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到了世界的1/3,即使现在强大的美国经济总量也没有占到世界的1/3。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英国。有一个科学家韦伯提出,一百多年来为什么世界的发明没有一项是中国人搞出来的?一些外国人提出观点,中国虽然有占世界1/5的人口,但对世界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美国有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教育理念有问题。当前,我们在孩子的培养上很下功夫,花钱上好学校,节假日上课外培训班,实际上这一切都没有用,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整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无法改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三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够转化为力量、产生效益。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前提是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以尊重学生主体思绪主动发展。国外教育是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老师可以跪到地上给学生上课,学生也可以扳着老师的肩膀上课,这在我国是不现实的。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代沟,大多是老师主动地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尊重学生主体思绪主动发展。说到底,我们的应试教育是不全面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劣根性,导致了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性和团队精神。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劣根性,在我们的干部身上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浮躁。很多干部只想过关,不想干事。经过一段时间就想被提拔,提拔时想走捷径,不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良好的成绩,让组织上认可,而是想通过领导打招呼、走后门、托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典型的浮躁病。这种情况在我国普遍存在,在座的各位干部当中也普遍存在。
二是投机取巧。中国人好投机取巧,并且以投机取巧为荣、搞特殊为荣。记得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家郎咸平,有一次到广西的一个山区演讲,没有飞机,坐车需要5个小时,由于离讲课的时间很紧,地方就派一辆警车接他,一路开着警报闯红灯,用时4个小时左右,他感觉非常好。后来郎咸平在评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这是中国人典型的投机取巧的表现。你坐警车,就违反了交通规则,甚至影响了别人,但是还感到很自豪,一点都没有法制观念、规则观念。
三是思维僵化。中国为什么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没有轰动世界的发明,说到底就是思维僵化,当然这跟我们的教育也是有关系的。总体上,我国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综合国力在日益提升,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文化理念包括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1997年,我国明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尽管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至少现在已经认识到教育问题的严峻性,开始进行转变就是最大的进步。
变化之三: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多样化。日益生存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变化越来越明显。就业形式和就业岗位多样化,利益群体多样化,居民经济来源多样化,以及市面文化娱乐交际方式和休闲时间的多样化,都是居民的“社会人”色彩愈加浓重,这都需要利用社区这一载体凝聚广大居民,增强党在基层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上出现很多新岗位,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沿海地区可能变化会更大一些、更广一点;内陆地区变化好像少一点小一点。比如:内陆地区就业多数倾向于找一个所谓的财政供养、有固定保证的工作岗位,很少去企业找富有挑战性岗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干一番事业,这是目前影响内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而南方人尤其是温州人,大学毕业后一般不愿意去机关工作,愿意自己创业,所以温州有很多企业家,温州四个农民中有一个是企业家。而我们河南有多少位农民企业家呢?河南有一亿人口,如果说一千个人中有一个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数量就相当可观了。多数农民要么打工,要么靠几亩地养活自己,创业意识、创业观念不强。当然,这也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空间。
变化之四:群众利益格局发生新变化。经济形势随着企业经营形势的好转逐步回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大量工人转岗、待业,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越来越少,失地农民逐年增加。随着城市布局的调整,城中村、旧城区也正在进行大面积的拆迁改造,居民拆迁安置、理顺群众情绪、道路畅通、卫生保洁、园林绿化以及土地规划等问题,都要求社区在城市管理体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我区作为一个老城区,城区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要想焕发生机和活力,必须进行旧城改造。今年有近20个改造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在我区,比如火车站西广场、京广路拓宽、解放路立交桥、黄郭路立交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明年的陇海路高架桥等,围绕火车站商圈、二七商圈也有十几个旧城改造项目,都需要拆迁。我曾经讲过,拆迁就意味着打破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对我区来讲,要想发展城区经济,必须实行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拆迁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大量的居民搬迁,这就需要社区的同志摸清底细、做好工作,为拆迁贡献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同志是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二、关于社区的职能定位以及不足
社区职能定位是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定好位,才能履好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就表明,社区不是政权机关,而是一个自治组织。那么,结合当前我区实际,社区职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1、管理职能。管理有序是社区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有关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包括把分散的个人和单位组
区委书记在社区书记、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3-25 11:25:22发表“动员讲话”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515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