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三方利益 寻求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
一边是频频叫嚣上涨的水价,一边是电视台不断播放的公益广告:一盆绿色阔叶植物,罩上塑料袋5分钟,可获取3毫升的水。如果现在不节约用水,50年后,人类大概只能用这个办法获取饮用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的供求矛盾似乎随时就要大爆发。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透露出一条让人震惊的消息,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瓶颈。这更印证了广告中那令人堪忧的人类用水前景,也理解了水价频频上调的原因。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资源配置研究室主任谢新民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分析,“水价高涨的承受方不应该仅仅是消费者,这也不是最佳的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办法。”他认为,应该提高资源水价,使供水公司与消费者共同消化不断上调的水价。
供水公司也应分担涨价
目前,理论界认为水价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组成。资源水价,是体现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制定的水资源的价格,包括水资源耗费的补偿、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为加强对短缺水资源的保护、促进技术开发、促进节水、保护水资源和海水淡化技术进步的投入等;工程水价,是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为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包括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环境水价就是经使用的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为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
谢新民认为,问题就出在资源水价上,水价的涨点就应该在资源水价上做文章。他说:“水价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经过专家论证的。当年建东深供水工程时,香港方面在拿到水价清单时就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水价会这么高?在那时就做了这个水价论证,香港方面在看到研究报告后,对‘三种水价理论’比较认可。”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表示:“目前中国至少在资源水价上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工程水价现在多数能够维持成本,还有不少成本还收不回来。”
谢新民说,水资源是稀缺资源,由于渗漏等原因,我国的供水企业目前水损失高达30%~40%。这其中,有些确实是由于输送管网造成,但也不排除有企业虚报损失等现象。因此,不能把水价单纯转加到用户身上。提高水资源涨价,可促使供水企业和用户共同消化高价格。同时,会促使供水企业提高节水
兼顾三方利益 寻求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
本文2010-03-12 22:56:0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