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绿色中国”第十一届论坛演讲摘登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发展战略,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次论坛邀请了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与企业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讨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这对于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编者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应该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也是最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一种思想是合时而物,这包含了和谐。
古代人能够知道自然的本性,顺应自然的本性来发展,同时在认识自然本质的情况下,能够顺应事物的发展,因地制宜,因时而节,这样才能够繁荣。像大禹治水便是对自然有了这样的认识才取得成功的。
古人把自然看作是生物体,水火、草木、禽兽是有气、有生、有知的,人类应该和自然建构一种道德、审美的和谐关系,而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我们对于自然的破坏,都要受到报复。人类和自然共同生活在宇宙空间中,也共生在一个地球上,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维持生命的空气、水等事物,也提供了一个生存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地球确确实实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风水宝地,对于这块风水宝地应该爱护它,同它建构一个道德的关系。
儒家有这样的思想:人和自然是一种生命体的统一,自然是人生命的父母,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如果这样看,我们和自然之间就有一种情感的、亲情的、生命的、智慧的一种沟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房宁:
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
现在的环境或者叫环境保护或者叫生态主义,终于能够被我们的社会主流所接受,被党和政府所接受,上升成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最终会变为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这就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由绿变红”。
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文化问题,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就要改变思想,改变社会政治文明,最终落实到制度上,这才是环境事业的正途。
马克思主义也在实践中发展,原来希望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经济更大的发展,但是现在发现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没有彻底的决裂,彻底的决裂就像共产主义宣言讲的要和传统观念做彻底的决裂,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彻底决裂。生态社会主义看到社会的进步不可能建立在生产无限发展的基础之上,即使生产可以无限的发展,也仍然无法达到社会主义的彼岸。因此,社会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改变人类,提升人性或者叫改造人性,就像马克思所说,整个历史无非是人性不断地改变而已,社会主义就要做到这一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谋昌:
环境哲学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环境哲学是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它起源于环境问题。
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有价值的,其它生命和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但是,环境哲学认为不仅人有价值,而且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它的主体论、思维论、价值论同传统哲学是不一样的。
环境哲学是一个新的哲学形式,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有目的的,环境哲学认为不只人有目的,生命和自然界也有目的,生存就是它的目的。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人以外的东西都是客体,都是对象,环境哲学认为不仅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都有主动性。所有的事物都有主动性,也就是说所有事物都有创造性,创造的所有价值都是生命和自然界主动创造的。
我们承认人、生命和自然界的特性是不同的,是分层次的。环境哲学是现在的主流哲学。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哲学,环境哲学就是这种哲学。所以,环境哲学作为新的哲学形态,它对建设人类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叶文虎:
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
企业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活动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最活跃的元素;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随时代演变;企业沿生态化与人性化方向发展,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自身发展的唯一选择。
工业文明时代的企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存在着两大难以缓解的基本矛盾,而且其危机更加严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并在全人类得到广泛的认同,是人类为得到更好生存状况所决定的,是内在的东西。它是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危机进行深层次思考后而得到的结果。生态化和人性化恰恰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问题。这个特征同时是继工业文明后必然出现的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基本标志,企业在文明社会的过程里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家将会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出更多的经验和模式。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执行董事盛洪:
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文化传统
天人合一可以有很多的解释,首先是一种文化,一种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我们既然有这样一种文化观,就要努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有某些具体的手段,同时我们也需要从自然中获得,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有这种文化观,而且有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启示。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方法,最后要做到既生存、发展,又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健康运转。
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约束自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孟子也讲“数罟不入污池。鱼蹩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既有观念也要有手段。所以,我们今天要吸取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绿色中国”第十一届论坛演讲摘登
本文2010-03-12 22:55:30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