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江苏省新农村建设考察体会(萧灼基)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76下载176次收藏
 

2006年4月18日-26日,我随贾庆林主席考察了江西、江苏两省。先后对井冈山、景德镇、连云港、扬州、泰州、南通、无锡、南京等市的农村、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了许多实际情况,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发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印象十分深刻。现仅就建设新农村问题谈谈一些自己的粗浅体会:

第一,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当前农业在gdp中比重不大,但各地都十分重视。2005年,全国第一产业在gdp中仅占12.4%,江苏省所占的比重更少;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农业以及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从省到市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苏省提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积极探索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做法上,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二是实行政策倾斜、资源倾斜、人才倾斜,加大三农投入。2005年南京市市级财政对郊县的总投入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社会事业新增财力的74%用于郊县的发展;三是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实施农民大培训工程,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5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1%,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四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2005年全国百强县首位的昆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8519元,比全国3255元高出一倍多,华西村、武家嘴等富裕村社人均纯收入更高;五是逐步解决困难家庭看病难,子女上学难问题,确保贫困家庭的学生都有上学的机会等。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城市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南京、无锡、南通等城市经济发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2005年产值已超过7900亿元。依托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与优势,发挥城市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为新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城市大企业带动了广大农民。2005年18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560万户。二是省内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适宜地域。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需要转移,但近距离转移比远距离转移,交通条件较好,转移成本较低,生活习惯容易适应,因而省内转移有许多优势。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齐全,可以向农村延伸,而且今后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四是城市是文化科技发展中心,人才荟萃,学校密集,为培训农村人才提供了良好条件。五是城乡互动。农村广阔的天地,优良的环境,高效的农业,为城市提供了绿色食物、科研场所和休闲空间。城乡互动创造了新的产业,新的财富,新的文化,培育了新的人才。

第三,探索农村建设的新路径。江苏省各地区不仅按照传统模式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扶助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提出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江苏省新农村建设考察体会(萧灼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