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在制定规划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正确处理中心任务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必须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把握“三个理念”,抓好“三个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各地在制定“十一五”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时,应把新农村建设纳入规划之中,作为重要建设内容。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一是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抓好培育造就新农民的建设。“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一项将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二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抓好优化发展新产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要按照“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要求,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本文2010-03-12 22:54:47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