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实现能源永继利用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可再生能源技术是我国战略必争的高新技术领域,其核心技术将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该成为我国中长期能源战略和中长期科技规划中重要的优先领域。
可再生能源涵盖的范围,国际上不同的研究场合有不同定义。本研究所涉及的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指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电站装机容量不超过5 万千瓦),生物质能(不包括传统燃烧方式利用秸秆、薪柴、人畜粪便等)、地热能和地温热源热能、海洋能以及其他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
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
1.1 适应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形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
当前,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全球过去几年内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年增长率均高达30%以上,欧盟风电发电成本过去5 年间下降了20%,已经可以与常规电站竞争,进入了大规模发展阶段。太阳能光伏发电比投资预计到2020 年可降至1 美元/峰瓦,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相当的基础,2002 年小水电装机2840 千瓦,风电40 万千瓦,生物质发电100 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已安装4000 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小水电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国家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风力发电产业开始起步,生物质发电技术已趋成熟,但总体技术水平、发电成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我国应抓住机遇,采用自主研发与成套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2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缓解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环境污染压力,保证能源可持续供应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当前面临能源供应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压力。我国到2020 年实现gdp比2000 年翻两番的发展目标,能源需求量将达到25~33 亿吨标准煤。届时,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不仅总量上面临更大压力,而且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超过60%,能源供应安全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so2、nox、粉尘等大气污染的70%~90%来自煤炭燃烧,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gdp 的2%~3%。世界范围而言,化石燃料消费形成的co2 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我国2000年的co2 排放占世界的13%,2030 年左右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的co2排放大国。尽管发展中国家当前不可能承担绝对的、强制性的减少co2 排放义务,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的履行,我国在未来国际谈判中也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以技术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措施。
1.3 开发和利用再生能源是解决农村基本用电和基本用能的重要途径解决常规电网难以覆盖的边远农村地区的用电问题,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目标。但目前无电人口仍有700 万户,2900 万人。建立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和以小型风力发电为主的风-光、风-柴互补系统、微小水电、沼气工程等离网发电系统和户用发电系统,是解决边远农村地区供电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已安装
微小风力发展机33mw,小型光伏发电系统920kwp,微水电174mw,解决了57 万户农牧民用电问题。农村被动式太阳房、沼气池等成为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重要手段。农村户用沼气池已超过1000 万个,年产沼气37 亿立方米,已推广被动式太阳房2660 万m2。并积极推广农村能源、环境、经济效益相结合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将会更有力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开发利用,对边远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实现小康目标有重要意义。
1.4 未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将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据undp 等国际机构预测,到本世界下半叶,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而占据主导地位。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也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加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建
设,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另一方面,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手段是技术创新,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co2 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领域。这也将成为我国在能源领域推进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也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潜力
2.1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多,分布广,数量丰富。太阳能年辐射量在3300 兆焦/平方米•年到8400 兆焦/平方米•年之间。其中2/3 国土面积超过6000 兆焦/平方米.年(200 瓦/平方米),年日照数大于2000 小时,相当于每年2.4 万亿吨标准煤的储量。可以说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 米高度层上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 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储量为2.53 亿千瓦。近海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有7.5 亿千瓦,共计有10 亿千瓦。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技术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量为1.28 亿千瓦,年生产电力0.45 万亿千瓦时,占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总量的29.7%,也居世界首位。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有7 亿吨,可用作能源的约占50%,为3.5 亿吨,薪材合理年开采量为2.2 亿吨,各种工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技术转换成沼气的资源潜力有310 亿m3,而且,秸秆、薪材、各种废弃物资源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增加。此外,通过我国大量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以及对自然生长的多种能源植物通过改造育种,在未来也将有几亿吨甚至更多的生物质资源潜力。
我国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有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据专家估计,可供开发利用量为0.5 亿千瓦,其中在我国已能够开发利用的潮汐能为0.22 亿千瓦。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其资源潜力占世界的7.9%。总盆地资源潜力在2000 亿吨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 万千瓦和33 亿吨标准煤。
2.2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前景光明
要把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变成实际的可利用量将主要取于各种可再生能源转换技术的发展、开发规模和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根据我国今后可再生能技术发展,市场环境的改善和政府政策支持,我国各种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将会十分光明。
(1)小水电是2020 年前能大规模开发利用最现实的资源。2002 年小水电装机已达2840 万千瓦,到2020 年其开发利用量可望达到8000 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3%,到2050 年超过1 亿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0%。
(2)风力发电已经具备跨跃式发展的条件,2002 年装机已达40 万千瓦,2020 年国家发改委制订2000 万千瓦的目标完全可以突破,而到2050 可望实现3亿千瓦累计装机容量,占可开发量的30%。届时,风力发电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3)太阳光电在2020 年后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目前太阳光电的发展数量比起小水电和风电都要小得多,到2020 年太阳光电装机容量为100 万千瓦。但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发展,初始投资和发电成本大幅度下降,2020 年后,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50 年,累计装机超过上亿千瓦的期望是可以实现的。除太阳光电,太阳能热利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太阳热水器、太阳房等技术都已成熟实用,进一步发展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有着更光明的前景。2002 年太阳能热水器已安装4000 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2020 年和2050 年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应用将分别达到3 亿平方米和20 亿平方米的目标并不是奢望。太阳能热利用总量分别相当于3600 万吨标准煤和2.4 亿吨标准煤。
(4)生物质能资源是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它品种多,资源量可以不断增加,而且采用的技术多样化,除转换成电力外,还可以转化为热能或液态燃料使用。2002 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已达100 万千瓦,2020 年通过秸秆薪材高效直接燃烧,气化和沼气等发电技术,可以实现2000 万千瓦的装机,同时,大力开发沼气燃料及生物柴油、生活酒精等非电利用,使生物质能利用总量达到1.1亿吨标准煤,而到2050 年,实现4 亿吨标准煤以上的期望是完全可能的。
(5)地热能和海洋能受技术发展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在2050 年前将会适当地发展,但它们具有良好的发展远景。
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3.1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本世纪下半叶全球向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的主要支柱
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
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本文2010-03-12 22:53:3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49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