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专家称发展水电可有效抑制煤炭消耗激增趋势
【编者按】有预测表明,到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中国虽没有减排义务,但面临国际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3月5号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工作。
今年在节能环保方面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节能与环保放在了同等重要位置。面对能源危机,国家把能源结构调整放在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缓解能源危机?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是否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水电能否缓解?
我们国家目前的能源利用水平非常低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搜狐科学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很荣幸再次请到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先生作客搜狐科学,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发展水电业能否缓解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首先请问张老师一个问题,现在我国的能源结构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张博庭: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是由我国的能源现状决定的,我国的能源现状总量水平不低,但是人均的水平非常低。人均能源储量大概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我们国家目前的能源利用水平非常低,这个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有很多说法,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多少分之一,这些数字不是十分准确,这和我国的人民币的货币比值有关系。除此之外,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发展水平比较低,污染比较严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严重不足,这是我国能源结构继续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曾培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报告》中总结说:能源供给状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能源结构还不合理,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很不充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煤烟型污染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特征,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我国经济要发展,但能源使用大幅增长趋势也要抑制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对中国来说,即使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必须面对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遏制能源使用的大幅度增长。为什么会这样说?
张博庭:追求文明、向往幸福是人类的本性。任何人也不能阻止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趋势。巨大的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有大量的能源支持。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需求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基本稳定,甚至稳中有降的形势截然不同,在能源需求增长的同时,中国基本上不具备减排的可能性。所以,《京都度议定书》也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减排。
但是,地球变暖气候异常的严酷现实,又使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不能不直面这人类的共同威胁。因此说我们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即使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大规模的减排,但也不能不担负起抑制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责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很实际地强调,即使英国一点温室气体都不排放,也仅能削减世界总量的2%,还不足中国在两年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量。如果没有世界上人口众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任何新的体系“都没有现实的成功可能”。
由于经济超过10%的快速增长,2006年仅中国的煤炭使用量就增加了10%,总量达到了23亿多吨,约占全世界煤炭使用量的40%。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由于人口基数大,到2009年,中国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抑制住矿物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无疑将是对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和智慧的考验。
况且,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国家并非没有在发展的同时改善温室气体排放的客观条件。节能减排、结构调整都是可行的解决方式。即使还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完全能通过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和非矿物能源,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抑制矿物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长。当然,这一任务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是十分艰巨的。除了依靠科技进步、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之外,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非常重要。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总量约为8亿吨原煤目前开发还不到2亿吨,尚有6亿吨的开发余地。只要我们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同时,尽快的开发我国的水电资源,就可以基本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完全应该能够做到煤炭消耗量不再继续增长。
中国能源消耗威胁论是建立在霸权主义的逻辑基础上
主持人:一些不肯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批评者认为,《京都议定书》存在一个漏洞,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任何约束。国际上更有一些人开始公开宣扬中国还有印度威胁论,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张博庭: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不平等的霸权主义的逻辑。中国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人均能源消耗量还不到1.5吨标准油,而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是大约4吨标准油。很显然,认为发展中的国家的威胁会比人均能源消耗高于他们3倍的发达国家还要大的论调,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霸权主义理论。生态保护的目的是要为了兼顾人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应该在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兼顾。
当前的世界虽然已经有人进入后现代化时代,但是,贫穷仍然威胁人类,现在世界上11亿人口喝不上安全的水,20亿人口还用不上电,很多地方的儿童还缺乏基本的食物和生存保障。不能让“代际公平”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极端环保护主义者保持自己相对优势地位的一种借口。
一些环保主义者自身衣食无忧,一方面提倡“代际公平”,倡导现代人和未来人群之间的资源公平;另一方面,却对现阶段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严重贫富不均等“代内不公平”现象熟视无睹。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样一种趋势,当我们强调代际公平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代内公平是更重要的。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剧的增加。这种趋势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改变,在严肃的减排任务和尖锐能源需求之间,今后我们仍有更长的路要走,这也将是对我们的“中国特色”发展的考验。因此,像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不让其发展显然是不可能,而且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很显然发展中国家不能再重复以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要根据自己国家的资源特点,创造新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模式。世界人口的增加确实会对资源、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我认为现在的市场竞争机制也不会是永远起决定作用的,人类未来的发展出路还在于,实现全球一体化。全世界共同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智慧解决资源、环境的危机。
温室气体排放引新能源危机 地球将不适人类生存
主持人:您为什么说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新能源危机”?
张博庭:我先解释一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为什么构成新的能源危机,应该说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炭,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可开采的矢量静态年限仅够采用40年,天然气的储量够60年,煤炭的储量不过是百年。现在人们更多关心能源消耗完了以后怎么办。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有一个特点,不能等我们把能源消耗完了就要出现更大的危险,这种危险就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最近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新的报告,认为20世纪中期观测到大部分的温度已经上升,有可能影响世界的气侯,这种变化已经说明在过去1300年中是非常不寻常的。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改变,那么前景是非常危险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专家研究表明,地球三亿年以前就发生过大规模的温室气体效应,所以说自冰河时期的一万多年中地球气侯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人类文明起源已经演化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能源都挖出来燃烧掉,可能恢复到三亿年以前的水平。几亿年以来动植物吸收碳的能量埋在地下变成固化的碳,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时没有火,大部分被埋在地下,被进化成煤炭、石油,所以在几亿年的进化当中碳的排量不断降低。
经过三亿年以后到了今天,人类社会出现近几十万年以来,这种碳的水平大气中二氧化碳碳的水平是符合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生长。但是三亿年以前没有哺乳动物和人类。如果恢复到三亿年以前,把所有的碳元素挖出来燃烧掉以后,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到那个二氧化碳浓度能不能适应人类的继续生存。
实际上我们现在还遇到新问题,气侯变暖、海平面升高等等异常,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将来一旦到了那个时候是不是有很大的冲击还很难说。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能源危机不仅体现在能源枯竭上,一旦到了能源枯竭之后再看气侯可能已经不适应人的生长了,完全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整个国际社会为什么搞《京都议定书》,实际要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一定要赶在能源枯竭之前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温室气体也是能源问题,原因是我们烧了太多的能源。所以说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新的能源危机,而且比能源枯竭造成的危机可能来得更早一些。这是我们对所谓新能源危机的理解。
发展水电符合中国国情
主持人:发展中国家发展可替代能源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率,最好的途径应该是什么?
张博庭: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不但中国,全世界来说认为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来的核能的核聚变,核聚变目前还有一个可能性的问题,虽然科学家预计50年之后有可能商业化,但是也有很多搞核物理的科学家并不乐观,他们认为核聚变的困难是相当大,因为太阳在发生核聚变有一个六千公里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才能进行核聚变。如果有几亿吨的高温,在一个容器下持续产生核聚变比较困难。我相信将来有这么一天。
目前世界公认的有可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这几种形式包括潮汐、地热比较少,大量的是这几种,这几种形式当中目前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恐怕只有水能。
现在风能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商业化没有解决,效率比较低,要大面积才能把风能采集上来,成本比较高,太阳能更存在这个问题,太阳能的成本目前大约是日常火力发电的20倍至50倍。这个是一般国家承受不了的。另外生物质能也还是目前很有发展前景的,但是生物质能对于中国来说发展的困难会多一点,因为生物质能需要大量的土地来种植能源,种植能源本身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比较困难,水能的特点是这个东西是自然存在的,你不用它也要江河流走。
中国的水资源需要调节,水资源的调节必须对水资源进行调蓄管理存储,调蓄的同时可以利用水能发电。这样水电的开发即使不考虑发电也要开发,但是开发的同时只不过是用不用发电的问题。目前中国比较成熟的包括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是水电,经济上比较可行,技术上也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上。
现在还有一种现成的解决办法,还有一个清洁能源核电,刚才说核聚变,核裂变比较成熟,核裂变稍微有一点问题是我们国家的资源不是很充分,50座标准电站按常规方法计算也就够用40年。这有一个问题,不是可再生的。核能也非常重要,尽管资源不充分,如果这几年之内先发挥出作用,和水能配合起来最快发挥清洁能源的作用。过一段时间之后,三四十年以后,其它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的技术逐渐成熟起来,再大规模应用,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包括核聚变。如果50年后核聚变能够实施也能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
目前来说对中国比较现实的就是核能和水能,尤其是水能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不一样,核能是非可再生的能源,越用越少。水能是越用越增加,是目前解决温室气体排放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主持人:一个是利用核能,一个是利用水能,就我国目前来说,我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过人造太阳,那个就是利用核能。
张博庭:那个是核聚变。现在比较成功的应用像核电厂都是核裂变,核聚变比较困难。核聚变能不能商业化,成本能不能降下来这些都是比较困难的问题,目前五十年之内没有什么希望。
主持人:这个链条不成熟。
张博庭:非常不成熟,将来能不能成熟,很多科学家还是持怀疑态度。
主持人:解决温室气体排放最成熟的就是水能?
张博庭:还有核裂变,核裂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可再生性,资源有限性,利用多了之后资源就没了,需要铀矿。
主持人:我国利用水电资源的优势是什么?
张博庭: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因为水电不是单独的开发项目,所有的水电站效率都是综合的,我们国家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在解决水资源问题调蓄的同时可以产生水电。原来我们对这个问题没有认识,自从解放以后所有大型水电、大型水库调蓄水的都装了水电站,都有水力发电。你解决水资源是必须要做的,这个时候用它来发电这个当然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现在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对咱们国家是非常迫切的,防洪、供水,比如咱们国家53年、98年的大水,水电站解决了防洪的问题,长江中下游通过三峡加强防水解决水荒的问题都是供水的体现。
水电的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再生资源有一个特点不可储存,不用就流失就没有了。早一天用,多用水电,实际把我们不可再生的一些矿物资源保存下来,水电实际上是最大的节能。另外一方面水电的优势在于刚才谈到的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作用,基本上是最可行的发展中国家像我们这种国家最可行的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另外一个方面,水电还有一个特点,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很多农村比较贫困,水电的开发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我们讲到的移民,如果补偿充分,还能起到脱贫致富的作用。我们国家实际的水电开发基本上很大程度上起到脱贫致富,要想富建水库。移民的大多数人还是受惠的。
我国水资源储量全球第一 但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主持人:我国开发水资源的自然优势有哪些?
张博庭:我国的水资源储量全球第一,相对来说我们国家这些资源的种类当中,人均占有量和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是最为接近的,大概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1%,我国煤炭应该很丰富,但是我们国家煤炭人均占有量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6%,如果不开发水电的话,对我们国家来说浪费最大。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特点,我国以前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水电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有很大的潜力,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把水电发展用上了水电,我们国家还有很大的潜力,这个等于是一个自然优势。
另外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发展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从不发达到发达,从没钱到有钱的阶段,所以我们有能力开发这种水电,有经济能力来开发。
主持人:我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煤炭、石油、水资源如果按总量来排名的话,总量都在世界前几名,人均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张博庭:总量是世界第一,人均水资源的水平大约为世界的81%左右,其它资源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仅仅为世界资源的46%。我们水资源相对来说人均占有量比较高。
发展水电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主持人:中国减排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寻找可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目标,其中大力发展水电,建立大中型水坝,被认为是发展清洁能源,从而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学术界,尤其是环保界有反对的意见,说会破坏环境,您怎么看待这个争议性问题?
张博庭: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人类文明也不例外。恩格斯有一句话,“人类取得任何伟大成果终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这些话肯定是对的,但是不是说我们人类就不应该文明发展了,但是,客观地说我们人类文明、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我们从来都是在各种利弊之间不断地进行选择。这就是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从这个意义上说,环保人士有意见,认为大型水电破坏了环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而且大型水库生态环境功能越特别重要,一旦失误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生态影响也是比较大的。环保人士对于水坝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是非常正常,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应该指出,有些说法属于眼光过于狭窄,认识过于绝对。如果把水坝水电站仅仅局限在局部,淹没了多少土地,影响了多少鱼类的洄游,这是局部的生态损
[访谈]专家称发展水电可有效抑制煤炭消耗激增趋势
本文2010-03-12 22:52:4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412.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