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本期对话人物
毛如柏 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扬州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历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建设部副部长兼部直机关党委书记;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对话人 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郭薇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思路
要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
记者:在最近刚刚结束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一新提法?
毛如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提出了全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表明,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的关切重点。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应当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回顾我党十二大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发展。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是将环境资源保护从物质生产和消费层面,从技术、工程层面,扩展上升到政治、法律层面,上升到伦理价值观层面;另一方面,相应要求我们在应对环境资源问题时,要从转变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改革管理模式,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等多个层面采取行动。从长远看,要注意树立新的伦理价值观。
点击二
焦点关注十七大报告把环境资源问题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关键思路
我们党对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仅要注意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因素,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记者:环境资源问题是我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毛如柏:胡锦涛总书记在分析当前我国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列举了7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提到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大家知道,十五大报告提的是“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十六大报告提的是“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这次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报告中,首次把环境资源问题摆在这么突出的位置。这说明我们党对环境资源领域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有决心逐步加以解决。
中央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所进行的重要指导思想的调整,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经济增长总量的因素,增长速度的因素,更要注重技术、结构、效益、分配和资源环境等关系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
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发展问题上全面提出了“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发展问题的提法上,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以往所提“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所说的转变和发展的理念是不同的,虽然看起来只是在词语上的小调整,但是看得出中央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重要指导思想的调整,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经济增长总量的因素,增长速度的因素,更要注重技术、结构、效益、分配和环境资源等关系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这一发展观念的转变,对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这个指导思想,大家都知道,但关键是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在实践中,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坚持立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监督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以立法促规范,以监督促落实,提升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与资源安全保障。
点击三
焦点关注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三大重大战略措施
关键思路
三个方面的战略措施是有效破解我国资源环境困难的带有根本性、长效性的经济政策机制
记者:如何实现生态文明理想呢?
毛如柏: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目标的3个重大战略措施:一个措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双赢转变;第二个战略措施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特别是要落实好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第三个战略措施是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两个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机制:一个是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另一个是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以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为了落实上述政策机制,国务院综合经济主管部门应当认真抓好下述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有关政策方案的研究设计和评估;二是在一些环境资源领域或者一些地区开展试点示范;三是考虑把一些成熟的做法逐步上升为法律制度。
记者:当前我国的环境资源形势与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还存在哪些差距?
毛如柏:对照十七大报告针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进行的新部署,我认为当前环境资源形势与实现这些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目前,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到10年前的两倍,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接近国土总面积的1/5,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
点击四
焦点关注全国人大环资委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工作计划
记者:下一步,全国人大环资委对于落实十七大精神,将采取哪些措施把十七大报告中规定的、成熟的资源环境政策机制纳入法律?
毛如柏: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是全面做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十七大对环境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国人大环资委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资源环境立法工作,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以完善环境资源法律为目标,加紧解决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较弱等问题。
为了落实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长期目标和战略任务,全国人大环资委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环境资源立法工作。比如,由全国人大环资委提交审议的“循环经济法”很多内容就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
《中国环境报》: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本文2010-03-12 22:51:2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25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