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八大关系(薛选世)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912下载143次收藏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总和、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生态道德知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从全局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关注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友,以自然为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实行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法律制度全面规范人类行为,严格按自然经济规律办事,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又必须保护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不仅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和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人类在索取、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自然。人类就是在变革和改造自然的漫长斗争中,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活自由的。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也制造了大量废弃物,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优劣,会对人类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更会直接危及到生命的安全。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人类应该而且完全可以积极地变革和改造自然,但这种变革和改造不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无节制的进行掠夺,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否则,自然界就会对人类施行各种形式的报复,甚至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基本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而生存,多以采集狩猎为生,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被动地适应自然,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在工业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利用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加上急剧膨胀的人口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资源消耗超过自然界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进,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紧张及不和谐的局面,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和威胁。进人2l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逐步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阶段。

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发展和演变,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通常只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众所周知,一个流域或区域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该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在该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随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流域或区域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纵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和玛雅文明等古老文明,它们都在兴盛繁荣和辉煌了十多个世纪之后毁灭了,或者埋藏在沙漠下,或者遗留在荒野中,成为历史陈迹,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今天,当人们凝望一个又一个古文明的废墟时,不能不感叹人类的骄妄、贪婪和无知。一部文明的兴衰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盘剥自然并最终自食恶果的辛酸史。当今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说,过去的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一个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现在的工业文明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等。因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规范人类行为,严格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要在全社会中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节约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制定可持续发展远期和近期规划,建立切实可行的资源、生态保护补偿、惩处等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寻求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和发展模式,通过最严格的环境管理、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最广泛的社会参与,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也包涵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起支配作用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调节好。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缺口之大,导致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从而引发了各种矛盾。试想,要是在社会上存在着一部分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或环境特权而不惜牺牲或破坏公众或其他人的环境权益和生存发展的权利,那还能建设好生态文明吗?不仅社会如此,国际、国家、地区、民族、各集团之间也是如此。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在时空分布上又极为不均,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资源的自然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历史决定了资源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在起点上的不公平,行政区域对流域的分割性,导致各种水事关系错综复杂,在一个区域乃至一个流域中,难免出现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当代与未来、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因防洪、供水、发电、灌溉、滩地等而导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出现人与人争水、人与生态环境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水争地等现象,水环境污染表面上看起来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行为,但实际上是一部分人的活动产生的污染又通过自然转嫁给其它人,这些人与人之间矛盾和问题的处理解决,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切实把社会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实现社会公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人依赖于自然界,离不开自然界,也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平等公平和协调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大力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不但要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责,而且要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以及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自觉承担必要的义务和责任,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照顾不同地区、部门的特点和利益,既要讲究社会经济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与地区、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当代与未来等关系,维护公平公正。在水权分配中要切实保障社会群体用水的公平性和基本用水需求,在水权交易和转让中,通过建立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维护弱势群体和第三方利益,保障水资源利用权利和机会公平。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困难群众和弱势产业的用水需求、以及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统筹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阻碍和影响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社会深层次矛盾,消除阶级、种族以至国家间的资源环境歧视,通过实现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维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内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不同区域之间的人的公平(区际公平),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也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的过度增长不仅会给资源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使其不堪重负,而且也制约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是社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向和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也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社会生产越发展,就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扩大社会和自然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系,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显然,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素质与人口质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推进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片面追求gdp增长,不顾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盲目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不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使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可耕地为世界平均值的1/5,水资源为1/4,森林为1/7,石油储量仅为2.3%。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资源不仅短缺,而且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拼资源换来的。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厉行节约,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愈来愈突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八大关系(薛选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