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经济时报》:抗冰救灾的八大长效机制(贾品荣)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144下载257次收藏
 

截至1月28日14时,1月10日以来的雨雪灾害已造成14个省(区、市)7786.2万人受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219.8千公顷、倒塌房屋10.7万间、损坏房屋39.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20.9亿元。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研究灾害发生的规律,有效地防御灾害,有必要从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

重视公共危机管理

灾害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灾害经济的运行又是非市场化的。这就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公共危机管理。

一般情况下,重大自然危机的发生具有四个特征:其一,危机的发生突如其来,难以预见。比如,战争可以预见,但战争发生的时间、规模,难以尽数猜中;地震可以预测,但地震的准确时间、准确方位,往往难以预测;疾病可以预防,但疾病的种类、病因、后果,难以预知。其二,危机的影响特别明显,不仅在物质方面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在社会心理层面产生恐慌和不安全感。其三,危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长期性。危机的直接损失容易估计,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无法估量。其四,危机对政府能力提出考验。危机发生时,由于公众的恐慌心理,人们往往对政府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就需要政府在危机时刻具有例外管理的特征,具备高超的危机处理能力,对危机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在关键时刻能够化解危机。危机管理还需要关注灾害链与经济链之间的连锁反应,需要正视局部或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中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需要研究调整这种利益冲突的规则。

建立和发展灾害经济学

灾害经济学是一门揭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酝酿、形成、发生、后果而对其进行预测、预防、评估的学问,是研究和揭示灾害发生的经济规律的学问。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引起诸多自然灾害的“导火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中国1/3的河段、75%的主要湖泊和25%的沿海水域遭受严重污染;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腹泻,这与水污染不无关系;有超过1.7万个城镇没有污水处理厂,每天有多达3亿人饮用遭到污染的水;每年有1.9亿人受到与水有关的疾病的折磨,空气污染每年导致2000万人患上呼吸系统疾病。污染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损失13%。一份报告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而,为减少人类行为间接或直接的破坏或者由此引发的灾害等等,也必须建立灾害经济学。

灾害经济学应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但要研究和预测灾害发生的前兆、人类行为对环境的重大影响和破坏,而且要研究灾害发生后的损失评估、灾后重建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研究灾前、灾中、灾后的环境问题与生态影响,真正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防治灾害的有效机制。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灾害发生时,信息公开是公民知情权的保障。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表明,领导人关于信息的开放程度与民众的信任度呈现正相关。因为,在现代社会,信息公开本身就是广泛的民主。在管理学上,信息公开的原则有三:第一是真实性原则。即,信息真实反映客观事实,有助于决策和判断。第二是公平性原则。即,信息披露(除重大政治、外交、国防外)不能仅向特定人群公布,而应向广大民众公布,防止信息不对称。第三是便民性原则。即建立信息披露的有效承载机制,做到以公众方便为旨归,在法制的层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经济时报》:抗冰救灾的八大长效机制(贾品荣)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