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制度(王景龙)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是人的行为。人必须进行满足生存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活动,而这些活动必然要对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人按照生态规律行事,对环境的影响不超过环境的许可程度,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如果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就要破坏生态平衡,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
——人类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形成了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趋向。不顾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满足追求高利润的生产方式和积累财富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要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社会的收益分配制度、资源和财富的占有制度,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生产活动获取的物质财富由自己收益,污染破坏环境的后果由公共承担,这样的损益分离必然导致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以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加收益为核心价值趋向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为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利益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风靡世界多少年的传统人权观对环境权的漠视,导致社会的分配制度、资源和财产占有制度以及为这种制度服务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秩序对人的环境权保障的缺位。
我们就是要从根子上找到疾病之所在,把扭曲了的矫正过来,走一条正确的道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做理智人 绝不走到增长的极限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环境。从人类与自然界相处的历史进程来看,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是自然人阶段。这一阶段是从人类诞生到工业化以前,以人类的简单生产活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为特征,基本上是人与环境处于自然状态的和谐阶段。
二是利益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人类已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而是以追求利益和集聚财富为主要目的进行生产,人类对地球环境资源过度攫取带来的破坏与日俱增。
三是理智人阶段。这一阶段是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新阶段。它将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的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以人人都平等享用资源、享有环境权的人权思想为价值基础,根据资源的供给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布局产业,合理安排经济发展,对社会收益进行公平分配、限制过度消费的新的社会经济秩序。
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环境需求与物质需求相得益彰之路,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在我们前面,已经有相当多的人在探索和实践如何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怎样增产节约,怎样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修复,并且有了成功范例。莱茵河与泰晤士河,曾经是污染十分严重的河流,伦敦、洛杉矶曾经是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的地方,经过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现已有了好转。中国针对北方地区草原破坏、荒漠化所采取的禁牧和植树种草措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保护环境,关注这一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从上世纪70年代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全球范围内共同保护环境的行动迈开了步伐。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面对发展与环保的双重压力,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这不仅对13亿人口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全世界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理性运筹 转变生产方式
理性对待自然,说到底,就是要理性把握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从愚昧对待自然、掠夺式野蛮对待自然,转变到遵循自然规律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物质的文明对待自然上来。
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和谐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和谐共生、动态平衡的状态。处在生态链上最高层级的人类,对生态链的作用和影响最大。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就是要把人类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引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方向。
一、按照生态环境要求合理布局产业,取得环境保护与产业布局之间的平衡
现实中生产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相当多的情况是由于生产布局不合理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合理布局。长期以来,生产力布局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传统经济学的生产力布局因素,主要考虑的是资源(原料)、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而未将环境因素纳入,因而造成了产业布局与环境的矛盾。合理布局产业,就要把环境因素作为具有否决权的最重要因素,纳入整体布局因素中考虑。
不同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产业的多样性、生产工艺、装备水平的差别,决定了对环境影响的不同。同时,不同的区域,由于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不同,抵御环境影响的能力也不同,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也不同。生产布局是人类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最基础环节。科学合理地安排人类生产活动,要做到既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又给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就要求我们制定一套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体现环境优先的国土开发利用规划,因为它兼容了生态功能区划和经济区划,我们把它称作生态经济区划。
生态经济区划是以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为前提,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和约束条件,根据区域国土范围内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特征和科学技术水平、社会文化等状况,使生产活动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进行产业、人居等人类活动区位的布局规划。生态经济区划在产业布局的层面上体现了理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一个地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经济区划,首先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并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保护要求。然后以生态功能区划及其保护要求作为基础,进行区域的经济功能定位,使产业布局以生态环境不受到污染破坏或已受到污染、破坏的能逐步恢复为前提,把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使环境和经济在合理布局中协调发展,满足人们的环境与物质两种需求。
二、按照环境容量控制排污量,从适度排污中取得平衡
环境的自净能力说明环境可以销纳一定程度的污染。在一个区域或流域满足人类需要的环境质量的许可纳污量,就是环境容量。我们提出环境容量的概念,就是要在环境质量与排污量之间建立相容共存的桥梁和纽带。只有用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的方法,才能将排污与环境统筹起来。
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的总体思路是:以区域或流域的环境质量要求,测定其环境容量,即这一区域或流域可容纳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再将排污总量分配给区域内的各排污单位,使各排污单位叠加的排污总量不超过环境容量,超过的就要通过对污染源采取关、转、治、迁等措施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用环境容量控制这一中间环节,一边连着生产,一边连着环境,使两者得到平衡。要以保障
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控制环境容量总量为手段,实行现有排污量与削减量、新增量的统筹规划、统一调配的管理制度,把环境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定量化,使环境质量目标与对排污的管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环境与排污的平衡,达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科学进行产业划分,建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
传统的产业划分,是将农业划分为第一产业,将工业划分为第二产业,将服务业划分为第三产业。这种产业划分方法和理论是纯经济学的东西,它有过积极的一面,但也有着明显的缺陷。一是没有把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纳入。第三产业中也有污染环境的问题,第二产业中也有不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产业。二是随着科技进步,各产业已在相互交融,已无严格的界限。比如现在相当多的企业已将研究开发与生产融为一体,很难分开,还有一些产业如信息产业,本身就是将科研与生产结合在了一起。即使是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种植养殖的机械化、规模化和种养加一体化,也很难分出一产与二产的界限。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对旧的产业划分方式进行扬弃,为新的产业划分注入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的内容,以便为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产业政策的制定打好基础。
新的产业划分方法可划分为3类产业,分别为无影响产业、少影响产业和重影响产业。
1.无影响产业,指生产活动对环境无影响或影响很小、资源消耗低的产业。如生态农业、工业产业中的无污染产业,原料、废物循环利用而不排污产业、服务业中的无污染产业。
2.少影响产业,指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且较容易治理,不至于破坏环境的修复能力、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平衡能力的产业;社会贡献单位资源环境损耗量小的产业。
3.重影响产业,指对环境造成较大或重大影响,治理难度大,对社会贡献单位资源环境损耗量大的产业或企业。
这样进行产业划分,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评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形成环境、经济和谐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它的功效是:
第一,科学评价产业结构。以传统经济学理论评价产业结构,主要是看产业门类间供求是否平衡协调,调整产业结构主
《中国环境报》: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制度(王景龙)
本文2010-03-12 22:49:3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4069.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