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习时报》:推进节能减排的问题与建议(张智奎)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58下载251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5864630468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5864630468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5864630468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5864630468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5864630468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以来,全国上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十一五”以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有了重大进展。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4.66%和3.1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出现“拐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2万吨,较2007年同期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13.3万吨,较2007年同期下降3.96%。节能减排的成效开始显现,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部分区域、流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节能减排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拐点”的出现,是不是可以乐观地估计,中国已穿越了环境高山,进入了环境负荷下降阶段?结论还为时太早。

 

1、发展阶段决定节能减排的艰巨性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增长(人均gdp)与能源消费(人均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中间需求增长和出口增长的推动,到2020年前,仍将是重化工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量和新上项目污染物排放的增量仍较大。

 

2、增长方式转变的渐进过程决定能耗和污染问题解决的长期性

 

尽快改变我国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成当务之急,然而,增长方式转型要着力解决被扭曲的要素价格、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指标和机制、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等重点问题,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面临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诸多基础性因素将发生实质性变化,如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显著加大,金融风险增加等,增长方式转型将面临过去未曾有过的压力。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已解决的能源、环境问题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可能出现反复。

 

3、现阶段的排放总量的下降很大程度是突击还旧帐的效果。从“十一五”以来减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学习时报》:推进节能减排的问题与建议(张智奎)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