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引黄涵闸防淤减淤技术运用可行性研究(肖玥 张丕玉)
开封黄河河段具有宽、浅、散、乱的河势属性,属于典型的游荡性河段,各引黄涵闸靠河条件随河势的变化而变化,涵闸取水口脱河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闸前引水渠道严重淤积,涵闸引水功能受到削弱。本文旨在努力探索引黄涵闸防淤减淤技术在实践中的作用,着重把握防淤减淤技术的目的、措施、原则、方式、管理机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对策,正确处理好防淤减淤与提高开封黄河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和供水保证率的关系,为开封沿黄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支撑和保障。
1 开封引黄涵闸及黄河水利用情况
1.1 引黄涵闸基本概况
开封河务局管辖有黑岗口、柳园口和三义寨3座引黄涵闸,其中,黑岗口引黄闸始建于1957年,设计流量为50m3/s,加大流量为64 m3/s,设计灌溉面积66万亩;柳园口引黄闸始建于1966年,设计流量为40 m3/s,加大流量可达到64 m3/s,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三义寨渠引黄始建于1958年,设计正常流量为141 m3/s,加大流量为223 m3/s,设计灌溉和补源面积537万亩。黑岗口引黄闸和柳园口引黄闸担负开封市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三义寨闸承担着兰考县、商丘市九个县的农业灌溉用水。
1.2 开封黄河水资源利用情况
从兴建第一个引黄渠首闸黑岗口引黄闸至今,开封市引用黄河水大体上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7年到1961年,是开封市引黄供水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引黄灌溉使灌区的粮食产量提高很大,极大的鼓舞了农民使用黄河水的积极性,但引用黄河水没有计划,且灌溉大都采用大水漫灌。第二个阶段从1962年到1964年,是开封引黄灌溉的停滞阶段。由于第一阶段的重灌轻排,再加上灌区配套设施不齐全和泥沙问题,导致排水河道淤积,地下水位升高,盐碱化面积急剧扩大,灌区的粮食产量下降。黑岗口、三义寨两灌区不得不停止引黄灌溉。第三阶段从1965年到1981年,是开封引黄供水发展的思考探索阶段。从1965年开始,黑岗口、三义寨两灌区小范围内恢复引黄,在沿黄一带试种水稻取得成效。这一阶段,人们对引黄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认识,在摸索中前进。第四阶段从1982年到1988年,是开封引黄供水的稳定阶段。从这一时期开始,引用黄河水开始实行计划用水。第五阶段从1989年到1999年,是开封引黄供水的黄金阶段。开封市政府领导对引黄灌溉工作非常重视,提出了“远送扩浇,引黄补源,防淤改土,促进农业高效增产”的发展思路。第六阶段从2000年到现在,是开封引黄发展的困难阶段。这一时期,由于黄河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农业水费的征收困难,使引黄供水陷入困境。
2 开封引黄涵闸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黄河局部河势变化造成涵闸引水困难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开封段河道又是有名的游荡性河道,其河势具有宽、浅、散、乱的属性,水体流动的不稳定性,造成大河主河槽不断的动荡和摆动,给引黄涵闸供水功能形成诸多不利的影响,闸门脱河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96年以来,柳园口闸、三义寨闸发生脱河现象共有20多次,以柳园口闸为例:自1994年大河主溜北移,该闸逐步脱河,到1996年完全脱河,闸门距主河槽长达3.7 km,失去直接引水条件。
2.2 引渠淤积造成涵闸引水能力降低
河势变化造成引水渠道淤积,加之引黄灌区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两工”的取消,地方政府对渠道清淤政策和经费落实不力,不能有效地组织对引黄工程引渠进行及时清淤开挖,使引渠严重
开封引黄涵闸防淤减淤技术运用可行性研究(肖玥 张丕玉)
本文2010-03-12 22:36:30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98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