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应该把河床不抬高作为黄河下游治理的战略目标(齐璞 于强生)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41下载150次收藏
 

提要: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窄深河道具有极强的泄洪输沙能力,床面进入高输沙动平整状态造成河道输沙“多来多排”,流速2m/s河槽不淤,洪水输沙的非恒定性,底沙的运动状况决定了河床的冲刷或淤积,其底沙运动速度远小于洪水波的传播速度,因此不管洪水含沙量高与低,比降陡与缓的河流,河床在涨水期都是冲的,落水期都是淤的,均可产生长距离强烈冲刷。所以对窄深河槽的过洪机理,淤滩刷槽之间没有联系,水库排沙调控原则等问题认识的突破,为水库利用洪水排沙和下游河道双岸整治,充分利用洪水的输沙和造床作用,长距离输沙入海,实现下游主槽不淤高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投入拦沙、调水造峰冲刷、调节中小流量减少艾山以下河道淤积的运用,高村以上和艾山以下河道均发生明显的冲刷,但夹河滩以上河段河槽仍很宽浅,河槽宽度平均在2000-3000m以上,急需进行双岸整治。

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就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经过半个世纪治理开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黄河泥沙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黄河下游诸如河槽淤积抬高、二级悬河、横河斜河、滩区淹没等一系列的问题仍然是很大的困扰,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寻求根治黄河水害的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众所周知,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治黄的主攻方向就是要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根据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的相关研究,2050年后,黄河年均来沙量仍有8亿t,利用河道输沙入海是治黄中一项长期的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为维持黄河下游河道健康生命,将采取综合措施实现下游主槽不淤高的目标,其核心是科学进行中游水库调水调沙和下游河道整治,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增大洪水的输沙作用。

针对21世纪黄河的治理思路,水利部提出“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宏观治理目标。其中最难的是河床不抬高。在对黄河窄深河道具有极强的泄洪输沙能力,洪水输沙的非恒定性,涨冲落淤规律的破解,打开了对下游治理的新视野,治理理论有了突破。只要在黄河下游构建一个宽度较窄、流路顺直的通道,就能够形成稳定窄深的河槽,而窄深河槽具有极强的排洪输沙能力。在中游水库调整来水来沙的搭配后,利用下游的窄深河槽的排洪能力,就能够控制主槽的淤积,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从而使二级悬河、横河斜河、滩区淹没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一、洪水非恒定可造成冲积河道长距离冲刷

根据对冲积河道实测资料的分析,河槽水力几何形态、动床阻力特性、床沙与悬沙不同的水力特性与河道冲淤之间的密切关系, 阐明了窄深河槽输沙多来多排的力学基础。床面在高输沙动平衡状态时,处在多来多排的输沙状态;底沙运动速度滞后于洪水传播速度,造成河道长距冲刷;洪水非恒定性是造成涨冲落淤的原因,河床的冲淤取决于作用河床底部剪力的变化,剪力增大,底沙的输送强度增加,河床不断冲深。在最大洪峰后,水深达最大,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最大,底沙输移强度最大,d50=0.05~0.1mm的粗沙在洪峰期也能顺利输送,在洪峰稍后河床高程达到最低。在落水过程中作用在床面上剪力减小,底沙输移强度渐次变弱,河床不断淤积抬高。

河流的调整,没有因比降的沿程变缓而使水流的流速降低,而是始终保持某一固定的数值,甚至沿程增大。

其调整的机制:往往是比降变缓,河宽减小,水深增加,从而使流速不变,甚至沿程增大,维持床面在高输沙动平衡状态, 如黄河下游河道,渭河下游河道均是如此。

底沙的运动状况决定了河床的冲刷或淤积,其运动速度远小于洪水波的传播速度,因此洪水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长,比降变化相差甚至十倍(万分之六至万分之零点六)的冲积河道均可产生强烈冲刷。

二、窄深河槽有利于高含沙水流输送

20世纪80年代,对黄河干支流不同河段的高含沙水流输沙特性的对比分析表明[详见附件9],窄深河槽有利于高含沙水流输送,适宜输送的含沙量不是低含沙量,而是含沙量大于200kg/m3的高含沙水流。目前造成高含沙洪水在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和在输送中产生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村以上游荡性河道河槽极为宽浅。

造成河道多来多排的原因,在低含沙水流时是因水流的流速达到1.8~2m/s,床面进入高输沙动平整状态(详见附件12);对高含沙水流而言,是因为黄河泥沙组成细,含沙量增高后流体的黏性增大,而河床对水流的阻力并没有增加所致,仍可利用曼宁公式进行水力计算。

在窄深河段随着流量的增大,河道由淤积变为冲刷:形成窄深河道“多来多排”的输沙规律;宽浅河道“多来多排多淤”:其中河槽“多来多排”,而滩地则“多来多淤”。黄河下游艾山以下河道实测洪水最大含沙量为200 kg/m3。目前的山东河道在流量2000~3000m3/s,不仅可以输送实测含沙量小于200 kg/m3的洪水,待含沙量增加到400~500kg/m3时,会更有利于输送。该段河道具有巨大的输沙潜力。

三、窄深河槽的过洪机理

造成窄深河槽过洪能力大的主要原因,是河槽的过流能力与水深的1.67次方成正比。洪水泄洪能力的增加主要是靠河床冲刷水深增大来实现的。

1958年花园口站水位流量关系表明,流量从5000m3/s涨到15000m3/s,水位只抬升1m,河床平均冲深1.83m,而主槽平均水深却由1.99m增加到4.82m,增长2.83m,主槽刷深的幅度远大于水位的增幅。由于水深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河槽的泄流能力迅速增大。洪峰前后5000m3/s水位下降1m,主槽河底高程下降近3m。

1958年泺口站流量从5000m3/s增长到10000m3/s,水位升高2.95m,平均河底高程冲深3.45m,但主槽平均水深由6.70m增加到13.1m,增加了6.4m,也远大于水位升高值。最大水深由8.9m增至18.1m,增加了9.2m。

艾山以下河道在涨水过程中,流量大于1500 m3/s平均河底高程开始冲深,在最大洪峰时,主槽河底高程最低,过流能力到达最大。

四、窄深河槽具有很强的泄洪能力

水深增大对河道的过洪能力影响最大。

河道比降万分之一的河段:艾山站在1958年7月21日、22日,在河宽476m、468m,平均水深8.9m和10.6m的条件下,分别下泄12300m3/s和12500m3/s洪水;泺口水文站在1958年7月22日、23日,主槽宽295m,平均水深10.6m和13.1m的条件下,通过的洪峰流量分别为10100m3/s和11100m3/s。

河道比降万分之二的花园口站:在1977年经过7月和8月两场高含沙洪水塑造,8月8日实测主槽宽467m、483m,相应水深为5.4m,5.3m,平均流速3.85 m/s、3.73m/s,流量达8980m3/s和9540m3/s。由此表明,主槽的过流能力很大,只要能保持较大的水深,泄洪要求的河宽并不是很大。

窄深河槽随着流量的增大,水面宽会略有增加,河床不断被冲深,水位的涨势趋缓,流量越是增大,水位涨率越是平缓。

洪水在冲积河床中流过,随着洪峰流量的上涨,不仅水位上升,同时河床不断刷深,使得河道的过流能力迅速增加。不仅低含沙洪水如此,高含沙洪水也是如此。河床刷深对过洪能力的影响往往大于水位抬升的影响,甚至由于河床剧烈的刷深,使得洪水位反而大幅度降低。

五、调节水沙搭配,控制主槽淤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黄河干支流大型的水利枢纽建设,完全改变了下游来水来沙的自然过程,游荡性河道经长处于小水挟沙过多状态中,河槽连年淤积而不能摆动是造成二级悬河的根本原因。二级悬河与一级悬河产生的原因相同。通过洪水期河床冲刷与滩地清水回归主槽过程分折,说明主槽冲刷与漫滩淤积间没有必然联系(详见附件3),洪水不漫滩河槽仍可发生冲刷。因此,调节水沙搭配,控制主槽淤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了实现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首先要改变进入下游的水沙搭配,这是治理下游的前提,其作用往往不引人重视,如三门峡水库的“蓄清排浑”运用避免了非汛期小水挟沙后淤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应该把河床不抬高作为黄河下游治理的战略目标(齐璞 于强生)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