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科研工作的思考(时明立 高航)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指出“水利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要基础,是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黄委党组也高度重视治黄科研工作,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并筹集大量经费用于改善科研环境和条件,从而使得近年来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对治黄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升。
由于黄河河情复杂,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尚未被揭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黄委党组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使得治黄科研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治黄科研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治黄科研的运行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理顺。
结合黄河科研工作,笔者仅就包括投入机制、评价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等在内的科研运行机制谈一下体会。
一、投入机制是稳定科研队伍的前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相适应; “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视公益性行业科研能力建设,建立对公益性行业科研的稳定支持机制;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已实行分类改革的国务院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经验收合格后,按照重新核定的非营利科研编制,从2006年起大幅度提高投入力度,达到与其承担国家科研和公益服务相适应的水平。
最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央编办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指出,“加强公益科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公益类科研机构是从事公益科研的骨干力量,加大稳定支持力度,目的是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为其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持续增强能力以及积聚和培养高水平研究队伍提供保障”;要“逐步提高科研机构运行经费的保障水平,基本满足人员费、日常运行等基本开支的需要”、“加大科研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科研条件,提升科研能力”。
作为治黄专业科研机构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好形势下,近年来,在科研投入上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所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项目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黄委党组也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多方筹集资金,稳定支持黄河科研投入,建立了黄科院基础研究专项、小浪底研究专项。正是在这一有利条件下,黄科院围绕着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主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治黄的科学决策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纵观近几年的黄河科研工作,尽管成绩显著,但作为公益性的科学研究由于其自身的属性,即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因此,必须要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才能稳定一批研究队伍。但目前的情况与实际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人员经费不足,从而导致基础研究及面向治黄的应用基础研究队伍难以稳定,从而导致科研浮躁和短期行为,不利于“十年磨一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治黄科研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需要从政策上开辟稳定的人员经费投入渠道,比如在国家投资的项目安排中适当列入人员经费的预算,以解决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按照科学技术部等部委联合颁发的《意见》要求,对公益类科研机构承担公益科研任务给予重点支持;三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科技部、中编办、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精神,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优先委托公益性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服务,以增强其经费自给能力,有利于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评价机制是科研业绩评判的准绳
《纲要》提出要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增强道德规范,促进学风建设。
(一)建立科学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客观评价科技贡献
什么是创新,如何评价创新,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解释,科研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客观评价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不仅是对科研人员为科学研究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的肯定,也会对科学研究的方向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2003年5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联合颁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多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提高我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已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明确,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在一些评价活动中存在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不利于一些创新性项目的立项。这些问题虽然是少数和局部现象,但已造成不良影响。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必须从科技发展大局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当前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扭转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实际上,以上问题在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后果也是基本一致的。为此,《决定》要求,对科技成果要区别不同评价对象,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避免简单化、“一刀切”。
战略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科学发展目标为导向,主要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评价标准,注重原始性创新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黄河科研作为公益性研究,应按照战略性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有关要求进行评价。在面向治黄生产需求的同时,还应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以期促进治黄科研工作新的突破。一个好的科研评价机制可以调动一批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催生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对科研过程的重要制约作用。
在实行分类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管理,树立科技成果评价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一是要改进现行成果评价方式,采用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和专家推荐制。科技评奖应以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重大技术进步,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在相应领域、学科内产生影响等实质性的价值标准作为重要指标,避免滥用不切实际的“国际领先”、“国内领先”等夸大之辞,坚决抵制和反对虚假评价。二是要从切实减轻一线科技人员的事务性负担出发,减少诸如年度评估、中期评估、过程评估等过多的评价活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联合颁发的《意见》指出,要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有效时间,进一步简化项目申报和评审活动,改进评审办法,减少不必要的会议、答辩和检查活动。把科技人员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要指标。
(二)建立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激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的精神
创新是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是对全新领域的探索,不仅需要知识和智慧,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敢于承担创新任务本身可嘉,遇到失败能继续坚持下去更为可贵。正如奥地利一位文学家所说:“一个人可能在创新中一无所获,甚至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而变得无比高尚。”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更应该这样去理解、宽容创新中的失败,支持创新者鼓足勇气攀登成功的顶峰。宽容失败,源自于对创新规律的正确认识。由于创新本身就是在新领域对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一种研究性、试验性、探索性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总是与艰辛并存,探索总是与风险相伴。创新中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都在所难免。
为鼓励科技人员大胆探索,2007年8月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的《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确立了宽容失败的制度。草案规定,对于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科研项目,原始记录证明承担项目的科技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的,不影响该项目结题。
1、创新性研究要宽容失败
关于创新,一位公司董事长演讲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创新意味着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意味着有风险,有风险就意味着有失败,而且可能有很多失败,只有不怕失败才能成功。”
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创新?失败多于成功,这是科学发现、发明、发展的规律。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是在几千次失败之后。诺贝尔研制炸药,不但屡遭失败,为此还失去亲人。卓越的科学家无一不是经历无数的失败,才摘取成功的花环。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充满艰难和风险。在这里,失败不是结果,只是一种过程;失败是一种教训,更是一笔财富;这里没有“成者王侯败者寇”,只有“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创新道路上不可少的台阶。
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在“挑战杯”主题论坛上举例
关于黄河科研工作的思考(时明立 高航)
本文2010-03-12 22:35:3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882.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