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河文化建设与黄河事业发展的关系(薛选世)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数千年来,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华夏文明。黄河文化历史悠久,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润神州,远播寰宇,绵延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旗帜,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和保护黄河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发展黄河文化,繁荣黄河文化,是时代的呼唤,是亿万黄河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对加快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建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文明,推动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河文化建设与黄河事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黄河文化具有引导、凝聚、规范、激励、协调、支撑等作用,已渗透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个方面,黄河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黄河文化建设,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是黄河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黄河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打造生态黄河,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是建设 “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和必由之路,是促进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治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科技和创新工作,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有力措施,是促进黄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广大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黄河文化建设也离不开黄河事业的发展,黄河事业的发展是黄河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没有黄河事业的大发展,就没有黄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历程同时也是黄河文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黄河事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治黄实践活动,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沃土和源泉,河道整治工程、大坝、堤防等水利工程是黄河文化的有效载体,黄河水利建设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黄河旅游是文化的外在价值体现,旅游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黄河经济的发展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黄河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繁荣黄河文化。
一、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点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管理理念及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群体意识、价值体系、精神风貌等;二是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等,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社会关系、社会组织、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职工准则、行为规范、廉政教育等; 三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包括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大坝、水电站、治水工器具、水工技术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基础,对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起着统领作用,是黄河事业发展的灵魂;制度文化是落实精神文化的有力保证,也是黄河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物质文化是承载精神文化的基础,是展示精神文化、提升黄河形象的物质条件和有效载体。
黄河文化具有悠久性、先进性、通融性、辐射性、主导性、多样性、包容性等七大特点:一是悠久性,黄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文化一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二是先进性。这是由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早熟性和发达性决定的,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和农业经济丰富复杂的内涵,对较为低级简单的草原游牧文化和较为粗放的长江流域的稻鱼文化有着明显的优势。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三是通融性。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与外部世界处于一种相对隔离和半隔离的状态,而黄河流域恰恰位于这个地理单元的中间地带,介于草原和长江流域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河文化特殊的历史作用:不断接受融合北方的游牧文化,并持续向南方输出自己的文明。这种北受南进,一进一出,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四是辐射性。黄河文化以其博大胸怀吸收着域外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地把自己的文明推向世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人类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向东,她与朝鲜唇齿相依,与日本一衣带水,演出了箕子赴朝、徐福东渡及遣唐使赴长安等幕幕喜剧;向南,她与长江文化相互依存 ,那些寓居南方的客家人、河洛郎越过岭南,深入东南亚,并且漂洋过海,把黄河文化带到海外;向北,她影响辽城流域,并越过白绸海峡,与北美、中美发生了关系。以中原为中心,对外交流规模最大的还是向西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织品、漆器、铁器、瓷器、麻织品及造纸、火药、印刷等技术源源不断传往西方,西域的毛皮、马匹、瓜果、香料,罗马的珍物,伊朗的银器,犍陀罗的艺术,印度的佛教,欧洲的基督 教、西亚的伊斯兰教等也传向东方。五是主导性。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政治大一统的传统。这种传统既是草原、黄河和长江三大文化不断一体化的产物,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三种文化的相互联系。由于黄河文化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必然使其高踞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六是多样性。黄河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农牧业、工业、林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天文、地理、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制度、礼仪、宗教信仰、舞蹈、音乐、绘画、工艺等各个方面。七是包容性。由多种文化熔铸而成的黄河文化往往表现出一种宽容大度的气质,这是成为中华主体文化的基本素质之一。宽容大度的吸收,慷慨无私的输出,这是黄河文化的基本品格。
二、黄河文化的重要作用
黄河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它的先进性、通融性、辐射性、主导性、包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凝聚和辐射作用,造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由多元文化不断走向大融合的历史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黄河事业的不断发展,黄河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引导作用。黄河文化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它代表和反映了干部职工的共同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满足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理需求,将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潜移默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实现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相融合,思想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统一,激励引导干部职工自觉地为实现维持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而奋斗。
二是凝聚作用。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向心力,它像一条纽带,如同一种粘合剂,能把职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黄河事业的发展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干部职工之间在自愿认同的基础上,相互尊重,互相宽容,相互理解,互助互爱,自觉规避利益冲突,趋向共同利益的认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形成高度统一,高效一致的伙伴关系,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对单位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凝聚众人心、整合众人力,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三是自律作用。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黄河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和自律作用,这种约束可以减弱硬约束对干部职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从而产生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约束效果,引导和约束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的价值趋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自觉遵章守纪的群体意识、自律意识,促进职工自己管理自己,坚持自律为主,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规范自我行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断为治黄事业多做贡献。
四是激励作用。黄河文化可在干部职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营造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支持人、帮助人的和谐氛围,及时肯定、鼓励、奖赏做出成绩和贡献的模范人物,给职工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使职工产生极大的温暖感、满足感、荣誉感,进一步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掀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热潮,大力弘扬正气,驱除歪风邪气,使大家朝气蓬勃,奋发进取,以满腔的热情干好各项工作。
五是协调作用。黄河文化是广大干部职工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一种良好的“润滑剂”,便于统筹协调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促进职工身心健康,增强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形成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统一民志、凝聚人心、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推动黄河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六是支撑作用。 黄河文化已滲透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保持黄河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支撑,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维护良好的信誉,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壮大经济实力,推动各项管理工作,促进人与河流和谐发展。
三、黄河文化建设和黄河事业发展的关系
1、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是促进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手段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明是文化活动的凝结,文化也是思想观念、理想信仰、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影响人的思想灵魂,犹如和风细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启迪作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职工队伍思想素质的核心,是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约束力的重要保证,是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的重要措施,是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薄弱环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手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有利于正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安人心、聚人心,端正党风、政风和民风,为反腐倡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消除腐败的温床和土壤,让精神文明之花大放异彩,遍地开放。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无比丰厚的民族,具有爱国、自强、节操、勤劳、节俭、诚信、仁爱等优良传统,其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和五德(忠、孝、节、勇、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至今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掘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加强理想信念、国情、河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水利行业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根本,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各个方面,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大力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先进典型人物,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努力形成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要求相适应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知荣辱、讲文明、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及时化解矛盾,疏导情绪,沟通感情,融洽关系,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多办事,积极做好水管单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实施职工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尽力解决好职工住房、子女就业等问题。同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热爱黄河、保护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先进的文化感化人、教育人、武装人、塑造人,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得到启迪,净化美化心灵,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体质、陶冶道德情操,增进职工之间的团结友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建设 “三条黄河”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廉政理念为核心,以廉政教育活动和廉洁文化艺术作品为载体,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大力进行廉政宣传教育,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廉政文化,积极倡导遵规守法、崇廉尚廉的社会文化,弘扬依法行政、秉公用权的政治文化,营造诚实守信、公正透明的组织文化,培育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文化,树立廉政思想,增强廉政意识,弘扬廉政道德,使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坚持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认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程招投标等工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营造人人思廉、人人促廉、人人保廉的文化氛围,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管理、监督、惩治相结合,强化政策 “生命线”、制度 “保障线”、纪律 “警戒线”、法律 “高压线”,建立科学的
试论黄河文化建设与黄河事业发展的关系(薛选世)
本文2010-03-12 22:35:1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84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