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节水灌溉改革创新的建议(田园)
根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现状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6;1996-2006年全国大型灌区实施工程配套和节水改造1亿亩,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8[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的指标。由此可见,灌区工程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并不容易,而且即使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仍然有50%的灌溉水未能有效利用。在灌区内打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可以使灌区内所有渗入地下的水大部分得到利用,既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又可取得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效果,为灌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创造良好条件。
为减少灌区蒸发蒸腾耗水量,需要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节水的标准是使灌区包括耕地与非耕地的综合腾发耗水量与当地多年平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包括降雨量)相适应,以此作为项目设计和水资源控制运用的基本原则。
灌区应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和供水管理组织,实施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按成本水价和用水量收取水费,推行灌排区自主管理体制。
应加强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宏观的战略研究为灌区建设提出正确方向,避免重大失误;微观的技术性研究,为实现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应结合灌区监测评价,跟踪农民生产进行,使研究成果得以直接应用于项目设计和指导农民生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把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大会文件。在此形势下,农业节水灌溉当如何改革创新?谨提供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农田灌溉事业的辉煌成就
上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全国的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农业总产不足,生活必需品定额分配,粮棉油肉凭票购买,三餐难以裹腹。改革开放,农业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政府对农田基本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减轻了水旱灾害的影响,使得全国的农产品供应歉年基本自给,丰收年略有节余;近年来全国市场繁荣,人民衣食丰足,为举世赞颂。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不光是灌溉面积的增加,而且各地结合当地条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都有所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南方灌区的塘坝建设,增强了雨洪拦蓄能力,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北方缺水地区开发地下水灌溉,发挥的作用尤其值得赞扬。据有关资料介绍,北方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井灌,现有井灌面积超过2亿亩;在地表水灌区内打井,开采地下水作为第二水源,灌溉面积也达到2亿亩;二者合计接近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一半[3]。在黄淮海平原开发地下水灌溉,发挥了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巨大作用,使得该地区农业多灾低产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扭转了数百年来“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做到了粮食自给有余。东北三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低洼湿地打井种稻,以稻治涝,减轻了渍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形成了约3000万亩的优质粳米生产基地,改善了北方地区粮食生产结构。西北干旱地区灌溉,凡是实行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都有效地解决了灌区次生盐渍化问题。这些成绩与经验都值得深入进行理论总结。
二、 当前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工农业高速发展,用水过多,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剧城乡矛盾,破坏生态平衡。
第二、建设规模过大,投资能力不足,许多灌溉工程未建成即投入生产运用;投产之后,又由于资金缺乏,设备不能正常维修养护,有效灌溉面积呈衰减趋势。
第三、建成的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无自主权,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第四、水利院校的教育和教材内容重视水工结构的设计理论,忽视管理科学与实践,重视先进技术设备的研制原理,忽视先进技术应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致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要脱节。再加我国的水利建设项目常以形象工程表现政绩,而对项目管理及其效果缺乏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所以,就形成“重工程、轻管理,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效益”的社会思潮。几十年来批判“四重四轻”错误倾向已成为群众性的口头禅,但至今仍未肃清其影响;基本原因在于农业灌溉项目建设未产生新的科学理念。
由此可见,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不仅工程续建配套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而且节水技术改造更需要从事水务工作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更新传统观念和技术知识,认真学习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从长远发展考虑,最根本的办法是改革水利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和教材内容,培养具有新知识和新思维的后继人才。
三、 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工业高速发展,不少地方挤占了农业用水,但至今农业用水量仍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在全国总用水量中,被蒸发消耗的水量,农业占将近90%,城市和工业约占10%,由此可见,全国节水的重点在农业,农业节水的关键是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蒸腾消耗量。
农业节水灌溉方式,一是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或灌溉水利用系数);二是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二者结合,缺一不可。特别是在资源性缺水地区,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不应当把提高灌溉效率作为评价节水效果的唯一指标。因为灌溉过程中渗漏流失的水量转移到了地下和下游水域,换个地方和开发方式仍可再利用;如果把采取工程措施减少的渗漏和流失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灌水次数,或移作他用,将增加水分腾发量,加重水资源紧张形势。
采取综合节
关于农业节水灌溉改革创新的建议(田园)
本文2010-03-12 22:34:22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75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