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淮河流域古代运河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唐伟)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395下载176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0230048187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0230048187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0230048187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0230048187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0230048187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论文提要:淮河流域地处中原,是我国南北方自然与人文的过度地带,航运历史悠久。从春秋时代到清朝末年,各代封建王朝,从军事或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先后开挖了人工运河34条。大运河不仅是航运、水利工程体系,也是具有特色的“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古迹博物馆”,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今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服务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人们精神享受的资源。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古代 运河 文化价值

 

淮河流域航运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至清末两千多年时间里,各代封建王朝,互相争霸,谋富国强兵,无不大力开挖人工运河,发展水上交通。总的来说,古代淮河流域人工运河有三大体系,在汉代以前,以鸿沟水运网为纽带,把中原各诸侯国与外界相沟通;隋唐北宋以后,以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渠)为骨干,把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联系起来了,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成为国家南北交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命线。据初步统计,淮河流域古代较大的人工运河有34条,约占我国古代较大人工运河(58条)59%左右。淮河流域人工运河开凿之早,数量之多,工程之艰巨,技术之先进,对国家贡献之大,都是举世瞩目的。

 

古代人工运河的文化内涵

 

淮河流域三大人工运河体系,是我国人工运河的重点工程和水运主通道,它既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水利、航运工程体系,同时又是一条巨大的文化长廊,那里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运河区域的城镇乡村,名胜古迹,民情风俗,文学艺术,河工设施,地域文化等这些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资源。

 

(一)城镇文化

 

运河文明史与运河城镇发展史关系密切。因为运河网络历史跨越时空数千年,联系着我国的南北方广阔地域,使运河沿线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结构、生产关系、人们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无不打上深深的“运河”烙印,这是运河文明“基因”的再现与物化。这里把京杭运河“因河而兴”的几个城镇介绍如下:

 

1、山东省济宁城市的发展与运河休戚相关。元代会通河打通以后,使济宁“南通江淮,北达京畿”,使济宁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的贸易中心。明清时期,济宁为京杭运河上七个对外商埠之一。

 

2、徐州在历史上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从汉代开始就是江淮地区漕粮西运的枢纽。京杭运河建成以后,徐州就成为我国南粮北运与客商往来必经之路。位于苏北骆马湖之滨的窖湾古镇,是借助京杭运河发展起来的一个典范。至今在镇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代鳞次栉比的富商宅院和当年商帮气势辉宏的会馆建筑。

 

3、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它的命运是随着大运河的兴衰而变化。公元前486年,古邗沟联通江淮以后,淮安就成为“南船北马”的转运码头。在邗沟入淮的末口迅速兴起了一个北辰镇。隋唐北宋时期,淮安成为我国南北航运的枢纽和运河沿线一座名城,白居易在诗文中称淮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明清时期,“天下财富,半出江南”。封建王朝对江南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维护漕运安全,明清两代都把漕运与河道总督府设在淮安,此时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大量的货物、商旅人员源源不断涌进淮安。当时淮安市井繁华、物资丰富,各色人等汇聚,进入到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成为运河线上与扬州、苏州、杭州齐名的“四大都市”之一。

 

4、在历史上扬州的空前繁荣与富足,主要原因还是它的航运枢纽地位,漕运、盐运的咽喉地位所致。从东汉广陵(今扬州)太守陈登对古邗沟进行疏通改线后,扩大了运河的通航能力,使扬州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荣时代;从此,扬州的繁荣步步高升,唐宋时期,扬州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繁荣时代;明清时期,京杭运河运输能力的提高,促进扬州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根据有关资料,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中央户部仅存银七千八百余万两,而扬州盐商手中商业资本几与相等①。

 

到了清朝末年,漕粮改为海运,而近代轮船、铁路运输的兴起,使运河交通遭到致命的打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停止,沿运河发展而繁华起来的许多城市逐步走向凋敝。

 

(二)漕运文化

 

漕运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漕运文化是运河文化的内涵之一。

 

漕运兴于秦,而亡于清。漕运对中国历代封建政权的存在和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发展漕运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宋代人承认,漕运为“立国之本”,明代学者将运河与漕运喻之为人之咽喉,清代思想家康有为说“古代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

 

京城是封建王朝的国都,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如何保证京城皇宗、显贵,社会各界人们的消费供应,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唐朝初年,每年漕运粮食只有20万石左右,到天宝二年(743年),每年漕运增至400万石。“安史之乱”以后,因地方割据势力劫取漕粮,岁运漕粮不过40万石,能进陕渭粮仓者十不三、四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二月,淮宁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汴州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淮河流域古代运河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唐伟)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