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节水高效生态灌区改造之路(姜文来 雷波)
一、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尚存问题
尽管国家在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致使我国节水灌溉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平衡程度尚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三大方面。
首先是灌溉排水基础设施方面,尽管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以后,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但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除了少部分重点灌区改造的效果比较显著外,灌排基础设施一直很薄弱。我国的大中型灌区大多建于30~40年前,后期缺乏维护管理,按照灌区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寿命,许多灌区的灌溉排水设施已经报废,灌排功能基本丧失,形成“卡脖子”工程。有些原来能够实现灌溉耕地由于灌排功能丧失,现在不仅无法灌溉,反而由于无法及时排水经常出现涝情。
其次,投资体制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央投入不够,地方配套不足两大问题。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投入为例,根据2001年《规划》,全国共需投资1793.9亿元,其中骨干工程1213.1亿元,但到2005年末,国家总共安排资金188.95亿元,仅占骨干工程规划的16.5%,在粮食主产区,尚有许多节水改造工程未启动,而已经进行节水改造的灌区,也仅仅解决了部分卡脖子、病险以及一些关键骨干工程,这些投资改造与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灌区的节水改造进展严重滞后于实际需要。在中央投入不够的前提下,需要地方配套的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相关部门曾经就地方配套资金专门作过评估,结果显示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全国仅为72.7%,并且这个比率在很大部分上还是由农民投劳折资填补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地方财政配套不足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两工”政策取消后,这部分需要地方财政填补的“投入”更难保证。
第三,管理体制方面,长期以来,灌区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干、支渠一般由国有灌区管理单位管理,斗渠及以下渠道及渠系建筑物一般由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运行机制不活。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灌区管理单位存在的体制不顺、
走节水高效生态灌区改造之路(姜文来 雷波)
本文2010-03-12 22:33:1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65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