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废止1974年破除黄河滩区生产堤决定的建议(齐璞 孙赞盈 王基柱)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549下载125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4124822140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4124822140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4124822140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4124822140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4124822140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随着治黄事业不断的发展,治黄认识的逐渐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下游治理的有关政策也应与时俱进。黄河滩区是181万滩区民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目前,滩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产业结构单一,民众生活环境较为恶劣。该区域十分落后的安全和发展现状,与整个区域和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整体态势形成鲜明对照。地方政府迫切希望为滩区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1974年国务院27号文关于破除黄河下游生产堤的决定,是在当时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和对黄河泥沙输移认识的条件下制定的,已经起到了历史作用。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黄河泥沙输移的研究与实践,认识已有重大突破(详见附件):

 

1、主槽的冲刷均发生在涨水期,落水期都是淤积的,主槽的强烈冲刷和滩地的淤积没有必然联系,洪水不漫滩主槽仍可发生强烈冲刷,流量越大,涨水越猛,冲刷越强烈。在黄河洪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破除生产堤。

 

2、生产堤的存在不是产生二级悬河的主要原因。认为“破除生产堤有利于滩槽水沙交换,发挥下游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但由于缺乏淹没补偿,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由于滩区淹没补偿政策缺位,为尽可能减少淹没损失,滩区群众对生产堤破而复堵、毁而复修,甚至越修越强,阻碍了滩槽水沙交换,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展,危及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是没有根据的。

 

3、窄深河槽具有极强的泄洪输沙能力,可以利用河道输沙入海,黄河下游治理的方向应是增大主槽的过洪能力,减少漫滩机会。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下游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期运用已使全下游河槽发生明显冲刷,小浪底水库淤满拦沙库容后,仍可进行泥沙多年调节,长期利用洪水相机排沙,控制下游河道淤积,为解决黄河下游防洪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基于以上理由,建议水利部报请国务院废止1974年国发27号文关于破除黄河下游生产堤的决定。

 

 

关于黄河下游滩区生产堤存废问题的讨论

 

提要:生产堤的存废一直是黄河滩区治理争论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作出破除生产堤的决定。随着治黄科研的不断深化,发现生产堤的存在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并无危害。水流漫滩后,主槽能量损失,河道的输水输沙能力将减弱;主槽强烈冲刷与滩地大量淤积没有必然联系;洪水不漫滩主槽会发生更强烈冲刷;洪水的非恒定性决定了河床的涨冲落淤;,从多方面分析,生产堤的存在有利于主槽冲刷,不仅可以多输沙入海,还能够保护滩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主攻方向是调水调沙与双岸整治互相结合,控制主槽淤积,增加主槽的过洪能力,减少漫滩机会。动床试验结果表明,有利于排洪输沙的通道是可以形成的。

回顾治黄历史,1973年汛后给中央的报告认为:“由于生产堤挡水,该漫滩的洪水不能漫滩,加重了河槽的淤积,形成悬河中悬河”,彻底废除生产堤后,二级悬河则可消除(见国发【1974】27号)。多年的治黄实践表明,生产堤的破除,虽然洪水上滩后增加了滩地的淤积,但滩地面积大,大漫滩机会少,滩地虽不断地被淹,二级悬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其实生产堤的存在不是产生二级悬河的主要原因,它的存在对于黄河下游治理也没有危害。只要我们调整好治理方针,生产堤还有利于排洪输沙通道的形成。

 

一、实测洪水过程中河道的冲淤

 

近年来,对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特性与冲淤特性的研究表明,主河槽的冲刷主要发生在涨水期,在落水期不管含沙量大小,均处于淤积状态。由于涨水期的冲刷深度往往大于落水期的淤积厚度,使洪水期河床呈现冲刷。1958年大水,花园口、泺口站断面实测资料图1表明,大水过程中涨冲落淤。涨水期平均河底高程和最低河底高程都是在降低,洪峰的时候河底高程达到最低。洪水的泄洪能力的增加主要是靠河床冲刷、水深的增大实现的。花园口站在1958年这场洪水中,流量从5000m3/s涨到15000m3/s,水位只增高了1m,但是河槽冲深了3m。泺口站在1958年流量从5000m3/s增长到10000m3/s,水位升高2.95m,平均河底高程冲深3.45m,但主槽平均水深由6.70m增加到13.1m,增加了6.4m,也远大于水位升高值。最大水深由8.9m增至18.1m,增加了9.2m。河槽的冲深对河流的过洪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黄河的特点。

 

二、洪水的非恒定性决定了河床的“涨冲落淤”

 

河床的冲淤与底沙的运动状况有关。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2],床面处于高输沙动平整状态时,其运动强度取决于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τ=γhj或功率Φ=γhjv的变化。当作用在床面上剪力或功率逐渐增加,底沙的输移逐渐增强时河床产生冲刷,否则河床发生淤积。

 

由于洪水流量的剧烈变化,使得水深、流速、比降发生相应的调整,引起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或功率相应增强或减弱,从而造成底沙输移强度的增强或减弱。在涨水期,随着流量的增加,比降和附加比降均迅速增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废止1974年破除黄河滩区生产堤决定的建议(齐璞 孙赞盈 王基柱)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