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灌溉水文化 从智伯渠说起(李仰斌)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070下载257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4728141281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4728141281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4728141281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4728141281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4728141281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这幅对联至今仍挂在山西晋祠圣母殿的两侧。我们的祖先逐水而居,傍河而生。水滋养了生命,在人水和谐相处的漫长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水文化。本人从事农田水利工作近30年,特别是在山西工作多年。说到灌溉水文化,我认为应首推山西晋祠智伯渠水文化。智伯渠由军事目的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有坝引水的灌溉工程,历史悠久,各种传说、故事、诗、文、楹联等水文化最为丰富,灌区水管理制度也很完善。本文将借这次水文化论坛提供大家讨论。

 

一、智伯渠源远流长,是我国最早的有坝引水灌区典范

 

智伯渠位于山西太原南郊的晋祠镇,渠首是晋祠三泉之一的千古名泉——难老泉。难老泉便是晋水之源。晋水之源发源于天龙山,因山腹有巨石如瓮,故又名悬瓮山。正如开头对联所云:“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青”。记得自78年我们在太原上大学时期,不论春夏秋冬,只要有外地同学、亲朋或老乡来太原,都陪同他们到晋祠难老泉、智伯渠游玩。当时,泉水清澈透底,还能看到许多半透明的小鱼逆水游动。水温冬暖夏凉,长年温度在17-18度左右。每次到晋祠,我们都要脱鞋挽裤下水玩一会,并在泉眼处用手捧着喝上几口甘甜的泉水方才过隐。至今回想还余味无穷。

 

说到智伯渠,要从我国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开始。公元前455年,一向称霸中原的晋国,权力衰落,实权由智、赵、韩、魏四家大夫把持。其中势力最大的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攻打当时退守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市古城营)的赵襄子。战争进行了二年仍未分胜负。智伯想出了个计策:在悬瓮山晋水发源地一带的“山北高阜处掘成大渠,预为蓄水之地,然后将晋水上流坝断,水尽注入新渠。待大雨过后,山洪暴发,水位陡涨之时,决堤淹没晋阳,使全城浸没在水中。智伯叹曰:“吾今日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局势危在旦夕,赵襄子派出一个叫张孟谈的人潜出城外,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两家暗中倒戈。结果,韩、赵、魏这三家联手,把水倒灌入智伯军营,大破智军,并擒杀智伯,还把智氏的土地全部瓜分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的由来。有趣的是,为战争而修的“智伯渠”,后经当地劳动人民修竣,成为了泽及万世的“灌溉渠道”。《水经注.晋水》中记载:“沼水分两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

 

据史书记载,智伯渠是历史上有坝引水灌溉最早的灌区.因为它修建在公元前455-453年,比李冰父子(公元前256-251年)修建四川都江堰早了200年左右。比当时“三家分晋”后的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公元前246-236年)修建陕西的郑国渠早210年左右,也比当时魏国大将西门豹(公元前403-221年)修建引漳十二渠早了52-234年。从历史事件可看出:当时“三家分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韩、赵、魏三国已掌握和拥有了许多水利工程技术和大量技术人才。他们发奋图强,兴修水利,建了许多的灌溉工程,各自走上了强国之路,并从三晋向外扩张。韩国从建都山西平阳,东南部发到河南禹县,新郑一带;赵国从建都太原发展发到河北邯郸一带,魏国从建都山西运城发展到河南大梁(开封)一带,在历史上称霸百年左右。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灌溉水文化 从智伯渠说起(李仰斌)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