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黄河文化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张光义 张春利 孙开岗 尹祥国 周晓黎)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931下载217次收藏
  #trs_autoadd_1228268682125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8268682125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8268682125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8268682125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28268682125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山东、河南等省纷纷提出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与我国文化建设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

 

在我国,出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不是偶然的,它是我们国家、民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国外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文化蜂拥而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如何用先进的文化武装人,如何避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西化、同化,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都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软实力,只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黄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与象征。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继承和发展黄河文化;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一定要建设和繁荣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黄河文化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洗礼,黄河文化不断适应时代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积极推进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是黄河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黄河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人民治理黄河60余年的实践,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已经具备了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的现实条件,具有了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黄河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益丰厚。在搞好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同时,重视黄河文化建设,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同时,研究、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让自然的黄河与文化的黄河生生不息、日益繁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中智慧、鼓舞斗志;有利于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提升职工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黄河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黄河文化建设与黄河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黄河经济发展等各项基本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例如,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其中有一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形成一定的景观与旅游价值。要达到或实现标准化堤防的景观旅游价值,就必须有丰富的黄河文化作内涵。因为再美的风景在时间的长河中也只能是转瞬即逝,只有深入挖掘出风景背后的文化内涵,风景才能转化为风情,而只有风情才能够日久弥醇、生命持久。黄河旅游风景区应该浸润着黄河文化的神韵,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沧桑气息,具有深厚的黄河文化内涵及价值。

 

实际上,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非常重视,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以为,在研究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同时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确保黄河生生不息、安澜无恙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确保黄河文化的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是黄河流域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客观实在,又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资源。作为黄河流域机构,应该增强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积极地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下大力气去发掘、整合、宣传、弘扬黄河文化,积极推动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黄河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已经具有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已远远不是一条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成为维系所有中华文明脉络的主干,成为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最基本参照坐标,成为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的象征。

 

(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历史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生相伴,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河流有关,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起源与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综观历史,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生活在5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距今10~3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的“河套人”等。为数众多的古人类遗址,由远至近,系统地展现了我国远古人类延续发展的漫长过程,清晰地描绘出了人类进化的轨迹。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古人类化石的完整性、系统性,是我国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考证,大约在4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其中,以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最强大。黄帝又号轩辕氏,其族发祥于陕西北部的姬水,定居在我们今天泛称为“中原”地带的黄河中游地区。与黄帝接邻的是炎帝部族。炎帝号神农氏,种五谷、制陶器、尝百草,最初活动在黄河中游渭水流域的姜水。在各部落为了土地和食物进行的战争中,颛顼所属的黄帝部落击败炎帝部落,夺取了盟主地位,炎黄两族便逐渐融合,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与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后人则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把黄河称作“母亲河”。现在,每年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进行祭祖大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根。

 

(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与完整的人类发展轨迹相对应,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系统性方面,在我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是1920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址。后来,考古人员又在流域内发现了同样性质的遗址100多处,如陕西西安半坡村、甘肃临洮马家窑、山东滕县大汶口等。继仰韶文化而起的是龙山文化。1928年,在山东济南章丘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与这处遗址隔河相望的是龙山镇,所以,遗址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开始由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广泛地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它同时期的河南、陕西、山西的文化遗址分别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较仰韶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黄河流域以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空前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优美典雅,薄如蛋壳,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约400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从夏王朝建国(公元前21世纪)开始至北宋,大都在黄河流域建都。我国的七大古都中,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均在黄河流域或黄河岸边。西安自西周、秦汉乃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长达千年。洛阳自东周起,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均在此定都,被誉为“九朝古都”,历时900多年。开封,从战国时魏惠王迁都这里开始,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金后期的京都均设于此,先后历时200多年。还有元和西夏等少数民族先后在银川建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一直遥遥领先。

 

(三)黄河治理发展是中华民族前进的缩影

 

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一部黄河治理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缩影。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世界上公认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历史上,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望“黄河宁,天下平”,并一直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望而奋斗。从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大禹开始,历朝历代为了根除黄河水害,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河经验。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历史上的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据统计,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年中,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则彻底改变了这种险恶的局面,取得了伏秋大汛60余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使黄河岁岁安澜,逐步为中华民族造福。

 

(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已经具有了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常常把中华文明称做黄色文明。天生一条黄河,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还有什么能把中华民族这样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能使这条中华巨龙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奋而腾飞。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如上苍造物一般自然、和谐、必然。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曲《黄河大合唱》,曾使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黄河的咆哮与中华民族的怒吼浑然一体,激励着人们去为中华民族而战斗。1948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站在摇晃的小木船上,望着像陕北的小米粥一样浓稠的黄河水,望着泡沫飞卷的浪花和漩涡,毛泽东深深地感叹,“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愈演愈烈。1998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呼吁书》写道:“令人震惊的是,今日之黄河正面临着另一种威胁——断流。自1972年以来,几乎连年断流,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现昔日光彩;那么,今天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与此同时,一日本媒体放言:“黄河断流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衰落”。

 

由此可见,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炎黄子孙的重要意义。黄河断流影响的决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河流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发展,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及其影响也是十分巨大,难以估量的。

 

二、黄河文化的概念、功能与特点

 

(一)黄河文化的概念

 

进行黄河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认识黄河文化的概念及实质。《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凡“文化”都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就黄河本身来说,它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是一种自然资源,只有自然河流与人发生了联系,人类对河流有了接触、认识和思考,人们有了利用河流、治理河流、管理河流、保护河流、欣赏河流、亲近河流的行动实践,才会产生河流文化。也就是说,黄河文化是伴随着人类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产生的,黄河文化的主体是人,黄河文化反映的是人与河流、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文化的实质就在于以“文”化“人”。黄河文化也不例外。

 

什么是黄河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回答。据笔者不完全的浏览统计以及分析研究认为,目前对黄河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大致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以及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将五千年来黄河流域所出现的全部文明成果都视为黄河文化的要素。例如《黄河文化丛书》就分为宗教、民食、艺术、服饰、住行、民俗、黄河史、黄河人等多卷。二是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这一理解侧重于精神、观念和品格。自然,精神、观念和品格总是以理念、制度、管理、环境、行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文明成果为载体的,所以又常常将其分为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等基本要素。三是认为黄河文化是流域劳动人民以及广大治河工作者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所形成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界定基本属于从河流文化、水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黄河文化以及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四是认为黄河文化是广大黄河工作者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这是对黄河文化最狭义的一种理解,主要从流域机构以及治河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对黄河精神的发掘与弘扬。

 

笔者以为,对于“黄河文化”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不同的解读是正常的,也是科学的。一方面,黄河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站在不同的角度或侧重某一方面对其进行解读是必要的,有助于我们对黄河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度地去抠概念,更不必在概念上进行过多的争论,尤其是黄河文化的实践者和建设者,应该在对黄河文化有一个一般意义上清晰认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密切联系实际,在黄河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还是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认识和界定黄河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其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以上概念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一是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流域劳动人民及其黄河水利工作者创造的,内容十分丰富;二是黄河文化以黄河水事实践活动为载体,是河流给人的启示、灵感和体验,是河流价值的实现;三是黄河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四是黄河文化的实质在于精神、氛围,在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正确理解黄河文化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黄河文化的实质。黄河文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气质、精神和氛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态度。虽然,黄河文化的实质是通过有关黄河的理念、口号,制度、管理、物质、环境,流域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方式,黄河工作者的行为方式等各种各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然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精神、氛围、价值观和态度。例如,黄河岸边的一尊主题雕塑,它是物质现象,但它传递出的信息却是精神的。而且,它应该体现黄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成为黄河文化的一个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二)黄河文化的功能

 

黄河文化的概念及其实质告诉我们,进行黄河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充分研究河流与人、河流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形成一种以“文”化“人”的精神和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努力探索以河流为介质所形成的精神、气势和氛围,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个体都能够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影响效应。同任何先进的文化一样,黄河文化也具有信念认同、心理认同、机制认同、行为认同,以及固根扶本、培育凝聚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也能够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力量、科学力量、信仰力量和精神力量,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具体说来,黄河文化具有以下重要功能。

一是引导功能。引导就是导引方向、指导行为,使其向着某一方向发展。在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体制、利益关系、分配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宽阔,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引导功能,引导人们树立先进的理念,培养先进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行为。以我们黄河系统为例,黄河文化体现了广大职工的共同追求和价值观,可以给职工以正确的引导,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需求,形成积极的人生信条和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前进动力,提升境界,激发潜能,去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而奋斗。

 

二是规范功能。黄河文化所包含的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内容,往往会形成一种重要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职工群众,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纠正一些有悖于先进理念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律作用,是一种无形的约束,这种约束可以规范自我行为,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从而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效果。

 

三是凝聚功能。黄河文化的凝聚功能是由炎黄子孙对黄河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决定的。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和持久的向心力,它像一条纽带,如同一种粘合剂,能把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把黄河水利工作者的思想感情与黄河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使他们之间在黄河文化的基础上,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宽容,促进和谐相处,形成高度统一,进而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四是激励功能。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使人朝着某一方向努力与发展。黄河文化具有使人民群众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作用。如抗战时期,一曲《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伟大精神,至今仍在鼓舞着我们。黄河文化能够使人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黄河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做出肯定、鼓励的评价,给人以鞭策和鼓舞,使之产生一定的温暖感、满足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大力弘扬正气,驱除歪风邪气,满腔热情地干好各项工作。

 

五是熏陶功能。文化的本质是熏陶。比如一个组织的优秀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在这个组织中形成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强力的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受到春风化雨般的陶冶和影响,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作用。我们黄河系统的每一个单位,每一处工程,都应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黄河文化,形成自己的良好氛围和磁场效应。倘若如此,我们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就一定能够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黄河文化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张光义 张春利 孙开岗 尹祥国 周晓黎)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