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珠江流域防洪减灾形势的浅识与审视(徐乾清)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442下载287次收藏
  #trs_autoadd_1237878143968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7878143968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7878143968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7878143968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7878143968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摘 要:对珠江流域防洪减灾工作提出一个指导思想的转变,两类措施的并重与俱进,3个重点任务和4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防洪减灾;形势;审视;珠江流域

 

1 概述

 

珠江流域水资源丰足,山川秀美,人民勤劳,历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水旱灾害逐步得到控制。自上世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经济得到空前的高速度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中国和平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珠江流域已从“温饱型社会”过渡到“小康型社会”,正在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型社会”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从“传统文化”向“生态文化”过渡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形势。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整个流域的南部,是我国每年最早接受东南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的洪涝灾害最为频繁严重的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主要河流中游河谷盆地、下游冲积平原河流洪水泛滥灾害,广大山地丘陵区暴雨山洪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和沿海风暴潮灾害都十分突出。防治洪涝灾害成为保障流域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过50多年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部分河流已形成蓄泄兼导、堤防水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同时形成自流和机电抽水相结合的灌溉、排涝系统,使流域防洪、除涝、抗旱能力有很大提高;在此期间不断开展了有关流域治理、开发、保护的积压类问题研究,并完成了防洪、抗旱、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逐步明确了治水的指导思想、治理目标和治理战略部署,为继续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生态与环境的修复改善提出前进方向。

 

当前珠江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和完善。主要问题是:从总体上看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尚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防洪战线很长、标准较低、防洪工程体系未全面形成,非工程措施不完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在相当大的地区未得到有效控制,流域管理工作尚未到位。因此,每当发生洪涝灾害,缺乏明确有效的快速反应,往往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管理调度工作陷于紧张被动。当此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立之际,建议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按照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治水思路、相关方针政策和新的战略部署,团结全流域人民,开创珠江流域防洪减灾的新局面。对此,不揣冒昧提出几点想法供研究珠江流域防洪减灾问题参考。概括而言就是:一个治水理念的转变;两项防洪减灾措施并重;3个防洪减灾工作的重点和四项值得关注的问题。

 

2 一个治水理念的转变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将传统的全面控制洪水、战胜洪水的治河防洪观念转变成以人为本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理念。自从人类进入定居农业文明时期以来,人类生存发展与江河演变和功能的变化一直处于竞争矛盾之中。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类为不断扩展和保护生存空间,不断开发和利用河流两侧的冲积平原,不断延伸并加强堤防、围垦河湖滩地、阻断河湖洼地与河流的连通,与河争地愈演愈烈;河流的自然宣泄滞蓄场所越来越多的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空间遭受洪水风险的程度不断提高,一旦遭遇超过江河防洪设施能力的大洪水,即可发生毁灭性灾害,河流自动调整蓄泄空间。这种竞争生存空间的恶性循环,不断向人类社会提出警示,终于使人类社会认识到:这种不顾河流存在发展的必须条件,总想制服洪水,无序压缩蓄泄的空间和治河防洪观念必须改变,必须建立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新理念。人与洪水和谐共处,既不可能完全恢复河流自然面貌,又不能不考虑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寻求一个土地开发利用与河流蓄泄场所保留的科学合理限度,也就是:既要对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开拓范围和保护程度必须加以限制;又要为各类可能发生的满腔水蓄泄场所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防洪减灾规划建设就是寻求一个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科学合理的结合点和限制以下条件:

 

a)为常遇洪水(一般认为小于10~20年一遇洪水)安排安全宣泄通道和保证质量可灵活运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珠江流域防洪减灾形势的浅识与审视(徐乾清)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