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黄河流域环境变异与治河方略的演变(王渭泾)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920下载268次收藏
  #trs_autoadd_1239070123593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9070123593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9070123593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9070123593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39070123593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很多人在研读黄河历史时,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从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治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间生产力不断发展,治河技术不断进步,但黄河的决溢灾害为什么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呢?大禹治水能够功施三代(夏、商、周),安流千余年,而北宋以后为何却连年水患,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呢?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治水英雄和治河名人,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河方略,取得了相对安流的治理成效。但有些治河方略后来却逐渐舍弃,为什么即使采用也效果不佳甚至无济于事呢?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河自身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的黄河不同于历史的黄河,未来的黄河也将有所不同。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借助史料记载了解黄河的历史情况,但是史料记载存在着时间、空间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最早记载黄河的史籍是《尚书》,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时期,距今不过两千多年,对黄河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段。史料记载又多限于某一河段、某一时点,往往缺少对整体情况的记述。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历史记载也难以留下全面详实的数据资料。因而在史籍中看到的黄河常常是片段的、瞬时的、孤立的,难以反映黄河变化的全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地球本身的沉积岩、沉积地层中获取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有助于我们了解黄河变迁与外部环境的关联,从而加深对黄河历史的认识。

 

三千年前的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与现今不同

 

地学家们通过地质勘探、考古发掘,以及西北地区黄土地层中植物孢粉、动物遗骸、内陆湖水位遗迹等综合研究发现,3000年以前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现今有明显不同:

 

1.气候温暖湿润。

 

全新世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存在一个温暖湿润期。这个温暖湿润期距今8500~3000年。其间又分为距今8500~7000年的波动升温期,距今7000~6000年的稳定暖湿期,距今5000~4000年较稳定的温暖期,距今4000~3000年的气温波动下降期。距今3000年以来则进入气温下降、变干与人类活动影响叠加期。

 

大禹治水发生在较稳定的温暖期,从夏到西周初期处在气温波动下降期。在4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期,我国北方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摄氏度,黄河上游年降雨量约为600~700毫米,比现在降雨多70~80%,鄂尔多斯地区年降雨量约为650毫米,比现在年降雨量450毫米高出40%以上。在距今4000~3000年的气温波动下降期,年降雨量也比现今高出100毫米。

 

2.地形地貌与现今差异大。

 

春秋以前的黄土高原不像现今那样支离破碎,除了山地之外就是原和隰。按照我国最早的辞典《尔雅》的解释,“原”就是广平之意,当时的周原包括现在陕西省的凤翔、歧山、扶凤、武功四个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永寿四个县的小部分。比现在周原要广大得多。今天的平凉、庆阳地区那时被称为大原,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著名的董志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直到百十年前当地还有“八百里秦川,抵不过董志原一边”的民谚。原和原之间则是较为低湿的河谷台地称为‘隰’,也是比较宽阔宜于发展耕作的地带。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原、隰的记载,如“■■原隰,曾孙田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经·小雅》)、“周原■■;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等等。

 

黄河下游的地貌也不像今天那样平坦无垠,除冲积平原外,还有凸起的丘、陵、冈、阜和众多湖泽。丘陵高地大多为先民聚居之地,随着平原的淤积抬高,水患消除,人们才逐渐迁居于平地。《禹贡》在兖州一段里记载“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就是这种变化的记述。春秋以前的地面比现在要低十几米到几十米,随着黄河泥沙的积淀,有些丘、陵、冈、阜已被掩埋。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关于丘、陵、冈、阜的记载,以丘为例,见于《春秋》、《左传》的记载就有数十处之多。除高地之外,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沮洳地带,其中较大的有大野泽、大陆泽等。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唐代大野泽虽经黄河淤积,南北长仍有三百里,东西宽百余里。大陆泽的大小当时没有具体记载,据现代在河北巨鹿等八县间遗址的勘测,长约六十七公里,宽二十八公里。

 

3.径流量大,土壤侵蚀轻微。

 

根据古气候研究的结果,可以对当时黄河的径流、泥沙状况进行粗略的估算。我国北方地区在温暖湿润期年平均降雨量比现在多出40~80%,进入下游的年均径流量若按同比放大应不小于900亿立方米。夏、商、周时期的年平均降雨量比现在多出100毫米,约高25%,进入黄河下游的年均径流量也在600亿立方米左右。

 

地理学家们对于进入下游的泥沙量进行过专题研究,选定距今3000年以前作为黄土高原自然侵蚀的背景值,即在人类活动影响轻微的自然状态下,黄土高原自然侵蚀的基础数值。当时黄土高原植被完好,属“疏林灌丛草原”。原面上有广阔的草地,成片的灌木丛,间有松、桦等乔木生长,对原面土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对当时的自然侵蚀,专家们有三条研究途径:一是根据不同时期黄河下游冲积扇的面积,沉积物平均厚度、泥沙比重、河道迁徙时间等参数计算下游的堆积量,从而计算出不同时期年平均侵蚀率。用这种方法计算距今6000~3000年的年均侵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黄河流域环境变异与治河方略的演变(王渭泾)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