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利的影响及对策(续)(薛选世)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778下载286次收藏
  (续上期)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和报纸等传媒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在大中小学教学中,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内容,普及防御气象灾害、避险自救、节能减排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学认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形成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水平和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有助于节电、节水、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和消费者使用节能环保型产品,增强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开设节能环保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完善气候变化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促进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3.2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建立完善水利规划体系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方向,抓紧完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重点河湖的岸线利用规划、防洪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坚持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相统一、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水利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行业规划相衔接,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正确处理流域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妥善安排好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各项任务,合理确定流域防洪、除涝、水资源保护、供水、灌溉、水能开发、河流生态、水土保持、航运等规划目标和布局方案,建立功能齐全、覆盖全面、层级配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规划体系,系统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流域下垫面改变,对流域洪水、干旱、水资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情势的影响,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的气候环境论证,为制订规划提供基础性的科学依据和评估。同时,系统分析规划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的影响,综合评价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移民安置、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完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论证决策机制,落实好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防洪影响评价制度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强化水利规划的指导、约束、调控作用,促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水资源,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3.3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依法治水

建立完善和有效实施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水法》、《防洪法》配套法规建设和《水土保持法》修订为重点,制定中长期水政策框架,尽快制定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抗旱条例、地下水管理条例、水资源论证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法规和中长期水政策框架,制订出台有关洪水管理、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农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构筑有利于水资源环境节约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修订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研究水利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监测预警标准和气候影响评估标准,制定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法规政策,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法律保证。同时,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完善水行政许可制度,推行水行政许可规范化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加大水行政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侵占河道湖泊、污染水体、破坏水环境等水事违法行为,规范和约束涉水事务,维护良好的水利发展秩序,促进水利健康发展。

3.4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从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从粗放开发、盲目开发、低效利用转变为集约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制定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性指标,统筹水量水质、地表地下水、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强化统一调度,保证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要实行更加严格的污染总量限排标准,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种类,在实现增产的同时较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按照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划分水能资源的重点开发区、保留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强化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实施水能资源开发许可,逐步建立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水能资源开发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开发有序。我国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国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4亿kw,分布广泛,遍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65%的小水电集中西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小水电资源占全国的50%以上。我国的农村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点就有十几万个,分布在1600多个县,要统筹农民利益、地方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规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库移民补偿机制和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水力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加大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完善区域性调水工程和水库工程,提高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极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再生水、海水及微咸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沼气、秸秆气化、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利用、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量减少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效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5加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优化水质的原则,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建立健全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以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以水价调节为杠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障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运行机制和体制,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抓紧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健全各流域、各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尽快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用水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明晰初始水权,实行水量微观定额指标管理,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推进水权转换,建立国家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行业发展规划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制度,加强用水计量的监督管理,实行节水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和水功能区划,提出分阶段控制方案,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信息管理,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节水配套法规体系,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加大农业节水力度,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全面推进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以小型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和土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结合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规划和新建配套灌区,开发粮食生产的后备战略资源。在干旱缺水地区和山区,因地制宜地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提高抗旱能力。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牧区,发展以灌溉草场为重点的牧区水利,提高草原载畜能力,实施“小建设”,实现“大保护”。并积极推广先进、适宜的先进节水增效技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加强城市和工业节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大力推广节水器具,狠抓城市生活节水,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重点,逐步向乡镇全面推进的节水格局,建立稳定可靠的城市供水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加强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发展节水减污型产业,积极利用再生水,降低用水定额,增强废水处理与回用能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替代淡水资源。同时,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和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等。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利的影响及对策(续)(薛选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