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治理工程主要属性与特点(李敏)
黄河中游治理工程主要是水土保持,与黄河下游治理工程的性质不同:黄河下游治理工程基本是国家全额投资,在国有土地上,主要由国家实施,最后形成堤防、涵闸等国有固定资产。而黄河中游治理工程是国家、地方和受益农民群众共同投资(投劳),在农村集体土地上,以农民为主体实施,最后形成梯田、坝地、防护林、经济林等兼有保持水土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等作用的农村基础设施。黄河中游的治理工程有如下主要属性与特点。
政府主导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来自于千沟万壑,需要动员和组织千家万户,进入千沟万壑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因此,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导是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属性与特点,它决定了政府在这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地区,黄河流域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立了具有政府职能的跨省区协调机构。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由国家有关部委和流域内省政府组成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1990年成立了晋陕蒙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20多年来,先后召开了8次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会议、5次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协调工作会议,每一次会议都集中解决了当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政府主导中,流域机构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黄委作为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设有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代表国家从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宏观管理、前期工作、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流域性监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等,在组织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政府主导中,各级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近30年来,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把水土保持作为致富工程、基础工程来抓,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断增加投资,完善政策。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制、水土保持工作报告制度和年终考评制度。水土保持业务部门当好政府的参谋,做好规划的实施管理。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已初步形成了流域机构协调,各级政府负责的上下协调、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黄河中游治理工程管理机制。
政策牵引
在黄河中游治理工程中,政策引导是第二层次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特点。为了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积极性,制定和出台鼓励政策至关重要,这也是体现政府主导的具体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以户承包或联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模式和经营管理机制应运而生,产生了水土保持治理方式上的重大突破。集体组织治理开发、出让使用权、兴办集体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四荒”治理开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高潮时期,黄河中游地区有350万农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约占这一地区总农户的38%。其后,户包小流域又进一步发展。户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的使用权等多种形式并存成为当前治理的一大特点。到1998年,黄河流域累计出让“四荒”使用权的面积达到9150万亩,占全国出让“四荒”使用权面积2.42亿亩的38%。在出让的“四荒”地中,约40%的面积得到了治理与开发,远高于同期全国25%的治理开发率。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黄河中游骨干坝、淤地坝建设的发展,为了完善淤地坝管理,各地又出台了调动农民建坝、管坝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使淤地坝有人建,有人管,保障了淤地坝的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目前黄河中游淤地坝淤积出的坝地基本都落实到户,新建的骨干坝基本都落实了管护措施。
资金扶持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
黄河中游治理工程主要属性与特点(李敏)
本文2010-03-12 22:30:1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5337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