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慕智增:《治河用柳集》(六)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646下载126次收藏
  (接上)

八、鉴定

到1983年,在试验段,用柳树当建材,针对不同河势、不同险情,对应大、中、小水,按设计修建的各式潜没、透水、超洪丁、顺、堵坝,均按时生长成预计的坝身、坝基。形成可以替代惯用河防工事“守滩、护岸、固堤”的,新型河防工事。达到既定的设计目标。

试验段1988年遇到相当平滩流量的中水,全部工程均经受了考验。

1992年由部组成验收委员会,对试验审查后,认为:“用柳树当建材,在中、小河流沿控导线和治导线,纵深设防,替代惯用河防工事‘守滩、护岸、固堤’的论点,立题思路明确,见解有独到之处,技术路线正确,兼备防洪、经济、生态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提出同意鉴定的意见,并经部同意。

试验报告及鉴定意见,分别如下。

㈠用柳坝等生物措施护滩治河的试验报告

⒈治河方法的变化

河道上大量建设水库、电站、水闸、引水工程后,河势变化很大,促使治河方法由单纯的防堤,向“守滩、护岸、固堤”防守全河发展。

⑴1956年大水以后,认识了“守滩”和“固堤”的重要性,懂得了“守滩”和“固堤”,是唇齿关系。

1956年的永定河大水,官厅水库清水出库,冲刷了上万亩河滩耕地,失掉了滩地上控制河势的节点,使主溜直靠大堤,坍岸严重,造成麻各庄决口。这次决口对防汛就是防堤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疑问。开始认识到修建水库后,清水出库,水流沿程挟沙,冲刷力增强,河势摆动加剧。如不通过“守滩”控制河势节点,

势必要退到大堤处处设防,被动挨打。从这一年起,“守滩”的必要性受到重视。

“守滩”和“防堤”技术上有很大的区别,“守滩”是守滩岸,“固堤”是护堤岸,套用护堤岸的办法去“守滩”,效果并不好。

1957年起河北省水利厅把农民治河专家张喜生,用柳树“成滩淤地”的技术试用于“守滩”。同时水科院河渠研究所也在张喜生方法的基础上,开始“以柳治河”的试验,修建了“沙柳坝”、“柳帚盘头”等不同形式的工事。

⑵“以柳治河”的试验曾取得过成果,推广时暴露出较多问题。试验的进程虽受阻,但给以后的研究指出了方向,提供了经验。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沙柳坝坝身高、土壤含水量损失快,植树不易成活;沙土筑的坝缺肥,柳树即使成活,得不到养分也不能正常生长;沙柳坝建在滩地上坝身超过洪水位,可以固堤,不能守滩。针对上述问题,在探讨新的治河方法时,主要深入研究如何适应守护滩岸的特殊要求。

⑶继承过去二十年在永定河、滹沱河、漳河的经验,把研究的重点转向用柳守护滩岸的方法。从1970年起,结合在漳卫河系施工,对柳树的根系分布,以及与水肥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在沿河水、肥条件适合的条件下,柳树树龄超过7年的根深可达到6米,侧向根可达15米。如人为给水、施肥,12个月根长3米,毛根超过千条。这些调查及简单试验证实:如果建坝时只用柳,再把柳树栽得深一些,并浇水、施肥、除虫,让柳树按照设计的坝型生长,当达到设计坝线时,定时修剪超过设计部分,保留设计尺度以内的枝干。这样的柳坝,根深叶茂,能起到守滩护岸的作用。

以上意见向水利部李伯宁同志及有关方面提出后,受到重视,并批转给河北省。1976年,董一林同志听取汇报后,认为可以试办。经河北省和衡水地区海河指挥部批准,在安平县滹沱河段开始试验。1980年起海河水利委员会参与试验的组织领导。1984年水电部水管司、财务司批准在技措项目中,列入护滩试验。

⒉试验计划

试验段长34公里,河床平均纵坡1/3500;堤距2000到4000米。两堤间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可耕地近12万亩。其中较好的高滩区7万亩。原有主河槽宽350至700米,平均宽度近600米。设计主河槽宽400米,经工程控制后,低滩区可增加控制面积约6平方公里,近1万亩。

试验的总体设想是,根据流域规划,在确保北堤安全的前提下,以柳坝为主,结合其它工程措施,控导河势,淤滩冲槽,达到守滩、护岸、固堤的要求。能否利用柳坝守滩,是设想成败的关键。可能失败的原因很多。为使柳树成活,不致形成树障。首先,采取灌溉施肥等农业措施,保证柳树成活,促使根系发育,提高河岸抗冲能力。其次,采取修剪、矮化、培育矮化品种的办法,限制柳树的生长高度,保证其不阻碍洪水。同时还使用行政立法手段,保证技术措施的顺利实施。在这里采取了一系列关系滩区工程结构的许多措施,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调整。

试验区原设计防洪标准五十年一遇,保证流量3300秒立方米。河床断面引用南堤展宽后的水面线计算。平滩流量上段约1000秒立方米,下段约400秒立方米。在平滩时,设计低水河槽宽400米,以现有岸线为基础,按低水河槽400米布设控导线。对每个拟建坝的坝位,实地钻孔,取得地基基础资料,据以确定防护深度和长度。按调查资料,本段最大冲刷深度为4米,故柳坝坝头的防护深度为4米。对可能出现最大冲刷处,用井柱桩等工程措施加强。井柱桩埋深10米。为了记录实际冲刷值,在几个可能发生较大冲刷处,埋设冲刷标。

按以上计划,重点段共布设九组控导工程,建柳丁坝五十四道,连同柳顺坝总长9500米,工程有效控制长度近20公里。坝身载植柳树28000株。

在建设控导工程的同时也设想了改变试验区生产结构的意见。先示范性的在坝间空地种簸箕柳、牧草350亩,利用柳条、牧草试办编织、养殖业。如生长正常,拟进一步吸引投资,开发相当全县耕地面积五十分之一的低滩区一万亩。以种植不影响行洪的牧草为主,发展养殖、皮毛加工、菌种、柳编等副业。这种调整如能实现,参加这里开发的村庄、单位,汛期会主动守护滩岸,防汛队伍自然会扩大,一种加强纵深防护能力的、新的修守关系可能出现。

⒊实施概况

试验从1978年开始,设计建设费60万元(其中设计、测量、地质钻探等共6.0万元,已投入建设费36万元,可控制20公里。如全部控制36公里,按1992年物价水平,尚差60万元),。养护管理费已用32万元,1985年起能靠工程收入基本解决养护费用。

⑴施工方法

①深栽

深载时用二年生、无病害,长度3.3-3.5米的的鲜柳杆,中径3.0厘米以上,栽深3米;坑内拌肥料回填,每株树给磷肥5公斤,填实后浇水;载植行数有2、4、8行三种。株距0.75、1.0、1.5、2.0米四种。

②追肥

河滩土壤缺肥,为了使柳坝尽快具备抗洪能力,采用了按土壤缺少的肥分,配方追肥。 生长速度可加快百分之五十以上。

③浇水

河滩表层土壤缺水,当含水量在4%时,柳树就枯萎;高于6%时,仍可维持存活;18%时,生长正常;20%左右,生长最旺盛;达到30%时,又停止生长,甚至局部腐败;饱和含水量浸泡几个月仍能维持存活。

由于柳树根主要分布在一米左右的浅层土内,在自然条件下,深载后虽可吸取深层水分,但达到深层的纤维根数量不多,为加速柳树生长,还通过浇水,让表层、浅层土壤含水量达到能使柳树正常生长的含水量。

④矮化柳树

为防柳树影响行洪,一直坚持定期修剪。为了能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兼顾生产,每株上可保留一根不超过三年树龄的柳杆,潜没时,要让洪水能把柳杆压倒;透水时,要不阻水。

1985年起除修剪措施外,又增加了选育矮化柳属树种,和用药物控制柳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慕智增:《治河用柳集》(六)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